中國文化產業期待“升級版”
經過政策強力推動后的文化產業將走向何方?文化產業能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做些什么?文化產業離“十二五”支柱產業的目標還有多遠?人們將在第九屆深圳文博會上,尋找答案——
“眾人拾柴火焰高”
在四川雅安蘆山,文化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據蘆山縣根雕協會會長劉毅恒介紹,蘆山盛產烏木,在長達2公里的“根雕一條街”,每年能貢獻近億元產值。地震中雖然根雕產業損失慘重,但他們相信,憑著獨特的資源優勢,蘆山根雕產業還會東山再起。
蘆山工藝美術大師們的信心,還來自于這些年文化產業觀念的轉變,劉毅恒記得前幾年雅安修路時,挖出來的樹根無人問津,隨便堆在路邊成為居民家的柴火,但隨著大家嘗試著把樹根經過藝術加工,變成了藝術品,樹根也“變廢為寶”,身價百倍。劉毅恒告訴記者,這次深圳文博會,他們已決定參展,展示家鄉的根雕作品,重振蘆山根雕產業。
像蘆山根雕產業一樣,多少曾經被當做“柴火”般浪費的資源今天被文化的創意起死回生;又有多少塵封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今天的文化產業中被“喚醒”,重發新的光彩。
像蘆山根雕產業一樣,有多少曾“養在深閨”的文化產品,從深圳文博會這個“窗口”,走入千家萬戶,甚至還飄揚過海,走上國際舞臺。
像蘆山根雕產業一樣,觀念在轉變,文化產業的升級也悄然來臨。從吹拉彈唱的“小文化”,融入到國民經濟生活中的“大文化”;從文化人“小圈子”的文化,變為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大文化”。
“與科技融合、與金融結合、與其他行業嫁接,與當地的特色資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文化產業有持續、旺盛的生命力。”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把文化的“基因”植入各行各業,或“點石成金”或“化腐朽為神奇”,提升文化的內涵和品牌的價值,這樣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目標才越來越近。
用好“文化基礎設施”
近日國產電影的高票房,讓人為之一振。
“票房‘井噴’,不斷創造奇跡,原因絕非偶然,而源于中國電影銀幕數的幾何級數增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賈磊磊分析說,10年前,中國電影的銀幕只有3000多塊,一部電影票房過億元就是“奇跡”,而現在銀幕達到1.4萬塊,中國電影的產業規模越來越大。
電影銀幕數只是近年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方面。經過上一輪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重視文化方面的建設,彌補了不少“欠賬”,從電影院到小劇場,從圖書館到美術館,從有線電視網絡到移動互聯網,“文化基礎設施”站上了一個新臺階。
“有了‘高速公路’怎樣運送更多的‘貨物’,怎樣運用已建設好的文化基礎設施,傳播好的精神文化產品,這將是下一輪中國文化產業升級發展的主要課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峰一連用了幾個“更”字詮釋“升級版”的內容:要有更大的改革精神、更高的智慧、更廣泛的參與,使基礎服務能力更強,運行速度更快,讓人們獲取信息更便捷,體驗互動更親切。
文化產業理性發展
“原創動畫產量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去年產量下降近15%。”這是《2013中國動畫產業年度發展輯要》公布的最新數據。
“‘負增長’表明從‘量’到‘質’的升級轉型已經開始。”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院長李劍平注意到,一方面電視臺對精品動漫產品提高了收購價,一改以前的“白菜價”;另一方面,中國動漫在海外屢屢獲獎,開始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最重要的是,“大動漫”的理念將動漫技術運用到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為動漫產業的升級拓展了空間。
不僅是年產22萬分鐘的動漫大國,我們這個年產1.5萬集的電視劇第一生產大國,一年500多部電影的電影大國,一年出版37萬種圖書的第一出版大國,必須要布局新的轉型升級——從“大”到“強”,從“量”到“質”,從“有”到“優”。
升級就是一個選擇和“優勝劣汰”的過程。除了動漫產業“降溫”外,文化企業上市、主題公園發展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也都在回歸理性:據統計,截至4月中旬,已經有18家文化創意企業撤回上市材料,但文化產業新募集的專項資金規模已超過160億元人民幣。“園區‘熱’開始降溫,人們在反思,不能照搬工業園區的方法搞文化產業園區。”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教授提醒,文化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要從對土地和房子的重視,轉向對創意的扶持。
回望過去一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依然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文化骨干企業向做大做強邁進,總體實力增強,105家中央文化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還將在提升國家軟實力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升級轉型,是為了迎接新的騰飛。
(編輯:孫菁)
· | 完善稅收扶持政策 |
· | 如何認識文化產業 |
· | 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不能套用經濟園區概念模式 |
· | 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預計超4萬億元 |
· | 第十屆文化產業新年論壇聚焦“創意與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