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書法家 樂了老百姓
忙了書法家 樂了老百姓---全省“百縣千村”書法文化下鄉活動調查
“這副對聯我要啦,寫得真好!”年前臘月十八,臨清市劉垓子鎮政府大院,一排桌子被村民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熱鬧非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臨清市書協副主席方建光現場書寫的一副對聯剛剛寫完,就被村民劉榮成搶到了手。
這是省書法家協會“百縣千村”書法文化下鄉活動的系列活動內容之一。省文聯副主席、省書協主席顧亞龍說,力爭五年內在2000多個基層單位開展書法下鄉,“讓書法藝術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書法家送“福”到農家
拿到“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對聯后,劉榮成說,這些年都是花錢買印刷版的對聯,雖然買來的很方便,金燦燦的也挺熱鬧,但看起來比較死板,不如專家現場書寫的對聯有年味,“書法家送‘福’送到家門口,俺們太高興啦!”
這一天,正趕上劉垓子鎮大集,許多農民朋友聽說書法家送“福”到家門口,馬上聚集而來。“別急,別急,大家都有。我先寫一個‘福’字,祝福大家來年日子紅紅火火!”一連兩個小時,書法家們為農民朋友們寫下的200余幅對聯,都被一搶而空。
1月30日,墾利縣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組織縣里的書法家來到興隆街道大河村文化大院,現場為村民們免費書寫對聯、畫年畫。60多歲的老人王文亮拿著現場寫的春聯,高興地合不攏嘴,“這樣的對聯真是太珍貴了。”
“只要老百姓喜歡,我們就心滿意足了。”墾利縣書法家協會會員范乃集表示,“書法創作的靈感還是在民間啊,多接些地氣,作品也更活靈活現一些。”
“這真正體現了文化惠民。”顧亞龍說,“過去文化下鄉的時候,就是到村里找一個會議室,讓書法家們寫一寫,然后就走了。現在,我們是直接與老百姓面對面。文藝團體有責任和義務為群眾做點實事,真正把文化下鄉、文化惠民作為重點工作來做。”
送作品與書法輔導“并舉”
書法文化下鄉,帶來的不僅僅是書法作品和春聯,更多的是書法愛好者們的提高。“我的感觸最深了。”今年60歲的濟南市相公莊村民邢世明現已成為省書協會員,“初中畢業后就很少有機會動筆了,現在跟書法大家們學習交流,水平提高得很快。”
在“百縣千村”活動中,省書協著力打造出“王羲之書法文化大眾講堂”,每年開設書法文化大講堂不少于1次,市書協亦開設相應的書法文化大眾講堂,輻射到縣市區一級,講授普及與書法文化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
顧亞龍表示,此前“書法家進萬家”活動搞了多年,但基層群眾迫切需要的書法文化普及、書法名家現場示范等都沒有解決,這已經成為書法惠民活動的一大癥結。“‘百縣千村’活動中,送作品下基層、技法輔導、學術普及等多措并舉,真正把書法惠民落到實處。”
為此,菏澤市書協來到馬嶺崗鎮紙坊村,在村民大院里進行書法交流,并給書法文化搞得好的農戶掛牌“書法大院”。濟寧市把書法文化大講堂開設到了苗營村,由濟寧市書協主席段玉鵬講了第一課。這些行動,都受到了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
5年惠及2000多基層單位
在省書協的協調下,我省17市、130多個縣市區、700多名書法家,自2011年底同時啟動“百縣千村”惠民活動,在全省甚至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有了“書法家進萬家”活動,為什么還要開展“百縣千村”行動?在全省宣傳文化系統“三個一切”主題教育活動中,省書協專門進行了調研,“許多基層書法家和愛好者從事書法習練,基本上處在自發狀態,迫切需要在較高層面上突破瓶頸。”
顧亞龍表示,山東是書法大省,書法人口眾多。“目前,省書協統計在冊的中國書協會員有800多人,省書協會員有4000多人,而全省縣市區一級的書協會員最少也有28000人之眾,這是我們搞好書法工作的寶貴財富,但基層愛好者苦于提高無門。”
到2016年底,“百縣千村”書法下鄉活動將在全省17市的139個縣、市、區各地域,以及文教衛生、工礦企業等各領域廣泛展開。按照每個縣市區、每個系統每年重點幫扶培育3個基層單位計算,全省每年即有450個基層單位受惠,5年即有2000多基層單位受惠。
“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顧亞龍表示,在調研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書法活動組織得好的地方,文化建設就相對搞得好,社會的和諧程度就相對比較高。“現在,基層百姓不缺彩電,缺少的是文化,我們開展這項活動,就是要讓農民朋友在文化學習、書法習練中得到精神享受。”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