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回眸2011]視覺藝術 共融多元
攝影
2011年,攝影界針對特定人群、細化參展作者舉辦展覽這一現象非常突出。這其中,首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首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是重頭戲,而尤以前者令人關注。通過該展,我們能看到當前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火熱實踐和豐碩成果,能體會到當代中國農民的精神思考和文化訴求。更重要的是,通過該展,我們能看到,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攝影因其真實、直觀和便捷的特性而獲得了極為廣泛的群眾性,我國的攝影文化已經呈現出大普及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越來越多的人,包括農民群眾,愛上攝影、投入攝影的背景下,專業攝影從業人員則開始更多地探索攝影表現風格、樣式、方法上的創新和對于問題、對象、內涵理解與表達的銳利,于是,本年度頗受關注的“TOP20·2011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應運而生。同時,專業攝影從業人員越來越強地意識到了新傳播環境的變化對本身就是一種傳媒方式的攝影或能深刻左右其未來發展方向的影響,在11月舉行的第十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上也正式聚焦于此。如果說,首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更多地是當前攝影事業“大發展”的一個縮影的話,專業人員的探索與研討,則為攝影真正的“大繁榮”進一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農民攝影
推薦理由: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協主辦的首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此次展覽首創農民看農業、拍農民、觀農村之舉,共展出從全國31個省市區征集到的8071幅攝影作品中甄選出的202幅佳作,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全國農民攝影成就的集中展示。
我家無閑人 胡振梅
藝術市場
2011年,中國藝術市場依舊延續著整體向好的趨勢,但國內外經濟環境也給藝術品收藏與投資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加之持續流動性資金緊縮和存款準備金提高政策,導致在地產和股票市場的不明朗資金提前退出轉而投向藝術領域。于是,從2010年起出現的新一輪更大范圍的資本運作在今年大舉進攻藝術市場,金融機構在藝術品行業快速擴張,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各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異軍突起。
今年1月,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率先開啟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此后北京、山東、鄭州、昆明等地的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紛紛效仿“天津模式”。與一個新生事物的迅猛勢頭相伴的是問題頻現:涉嫌非法文物交易,交易規則的“朝令夕改”,發行資產包暴漲暴跌,被指內幕交易,信息披露缺失等。一時間,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當前全民收藏氛圍下,一件高價成交拍品往往能夠產生極大的社會震動,結合理財使普通民眾能夠快速獲得財富性收益,分享藝術基金類投資所帶來的不菲收入,更是引發了一些懷著一夜暴富心態的藝術品投資門外漢對此的極大興趣。藝術金融化尤其是股權交易對藝術市場結構和參與人群已然產生了極大影響。也正因此,藝術金融化并非藝術圈內事,更是社會問題。
其實,在資本時代下,藝術金融化的機遇與危機并存。只要對藝術市場有利的資金進場都應當歡迎,人多、錢多是好事。但更多的聲音卻持反對意見,金融介入藝術就是一種投機行為,簡單把場外資金搬到藝術市場,直接把股票、房地產、期貨、黃金等種種交易模式生搬硬套給藝術品,大量泡沫勢必出現。顯然,在國內剛剛興起的藝術金融化,能否掌控其中的風險成為關鍵。
關鍵詞:從億元時代到藝術品金融化
推薦理由:藝術品拍賣進入億元時代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像今年就很集中,春拍有15件拍品闖過億元大關,秋拍也有6件拍品成交價超過億元,尤其是今春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更是創下了4.255億元的拍賣紀錄。但梳理今年的中國藝術市場,億元拍品的風頭卻很難蓋過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異?;鸨?。中國藝術市場已經逐漸從億元時代轉向資本時代,并且衍生出藝術金融化等一系列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現象。
2011中國嘉德秋拍現場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