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警惕非娛樂節目娛樂化
近日,一段職場類節目《非你莫屬》的電視視頻“海歸女對掐主持人”爆紅網絡。在這段十幾分鐘的視頻中,“80后”海歸女孩劉俐俐跟主持人張紹剛以及現場BOSS團針鋒相對、互不示弱,甚至劍拔弩張。“笑容狂浪”“目露兇光”“心理素質差”“恨和嘲諷”“讓人發冷”……節目現場,主持人口中這些頗具幾分人身攻擊的言辭不絕于耳。這段視頻也惹來網友們爭論不休,甚至連李開復、洪晃、姚晨等名人也參與其中,藉由微博這一極具社會“傳染性”的散播路徑產生的連帶效應,讓這檔求職勵志類節目,變成了“娛樂秀”。
“他們是想把一個求職節目變成一個娛樂節目。”曾出任該節目評委的任志強如是說。一個求職類節目的“娛樂秀”面目并非一日煉成?!斗悄隳獙佟纷?010年末播出至今,可謂話題不斷?!翱裢星舐毚筇鵁嵛琛薄ⅰ拔湫g女冠軍PK波士團”之類,在預設的游戲規則下,場內外主持人、老板、職場規劃師與求職者之間制造種種沖突與話題,以新奇的標簽與話題不僅賺取了收視率,更為各家企業增加曝光率與知名度提供了好機會,可是節目日益脫離了本應為求職者出謀劃策、為職場經理人挑選業界精英的欄目初衷,成了一場“娛樂秀”。
對于一檔電視節目來說,主持人至關重要。他是話語權的擁有者,但話語權是“雙刃劍”,用得好讓節目出彩,用得不好就會讓節目、讓觀眾“很受傷”。言論空間的拓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倡導言論自由,但不是要胡言亂語、語不“雷”人死不休。一個有操守、有擔當的職業主持人,知名度越高,其一言一行傳播越快,社會影響力也就越大,更應自覺成為公共話語平臺公序良俗的倡導者和維護者。前段時間“海派清口”口不清的“網絡公廁說”引起網民公憤,如今“名嘴”與嘉賓又言語過分。當一個主持人用調侃的方式挑戰求職者的容忍和耐心,節目也就必然變質變味。在整個電視圈彌漫著浮躁、炒作氣息的當下,主持人更應該提高警惕、謹言慎行、深刻反思,惟其如此,才不會在嘲笑別人的同時也惹來眾生嘲笑;惟其如此,才不會節目“火”了,觀眾的心卻涼了。
環顧當下電視熒屏,隨著“限娛令”的執行,娛樂化正在從娛樂節目向非娛樂節目滲透和轉移。在追求媒體轟動效應的今天,娛樂化對于觀眾感官產生的顛覆性快感,使得“娛樂性”已然成為當代商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充斥在電視熒屏的角角落落,急剎車都剎不住。一些相親類節目在獵奇、戲謔中變味,人物訪談類節目大秀隱私,情感援助類節目言辭激烈,諸如此類,讓媒體進入了一個不再是“表現生活”而是直接“制造生活”的時代。人們開始懷疑活生生的現實,沉迷于媒體之“真”的放大展示之中,進而從對“真”的存疑,轉為對“真人”當場作秀的依賴。而那種直接指向生活和歷史本質的藝術之真,則被拋向九霄云外。因此,“限娛令”不僅要關注娛樂節目的泛濫和低俗化,更要關注非娛樂節目的泛娛樂化傾向。我們當然需要好看的、貼近觀眾的各種電視節目,但非娛樂節目娛樂化、惡俗化的現象,還是值得我們警惕。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