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空姐私照門”提醒攝影中的隱私權保護
空姐王淋將拍攝的一組同事生活照無意發到網上后卻不慎被人盜用并制成視頻,該視頻把空姐們凌亂的宿舍場景及休息、更衣時略顯裸露的鏡頭冠以“空姐日記”、“辛酸私密照”等字眼,刺激著大眾對空姐的想象而遭到瘋狂傳播,成為一場“空姐私照門”事件。由于引發同事的不滿,王淋被停飛,于是起訴公司索賠30余萬元。幾天前北京順義法院開審的這則官司,再次提醒廣大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在攝影活動中要注意隱私權保護。
攝影傳播事實真相與保護個人隱私的矛盾是個老話題。相對于文字,攝影的現場性、直觀性與客觀性導致這個矛盾在有些情況下尤為突出。因此,在攝影領域、特別是新聞攝影領域,為了平衡公眾知情權和公民隱私權,便有了攝影者要尊重他人的私生活、私人領域;對涉及他人隱私的照片采用技術處理如馬賽克模糊被拍攝者的肖像使其無法辨認等原則和規則。上述案例中,王淋的動機是單純的,她只是想真實記錄空姐生活,把空姐許多不為人知的生活場景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看到“不是光環下的空姐”“而是一些平凡的女孩”。她也是有收獲的,拍照5年,數量達上萬張,得到業界好評,還辦過攝影展。但她更是無辜卻又不幸的,盡管與同事簽過肖像權協議,同時被允許在專業媒體上發表,但還是沒能擋住網上偷盜者的不良傳播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當然,王淋是否侵犯他人隱私權并無定論,也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但從中反映出的一個事實就是,在由攝影引發的大量侵犯隱私權案例中,其實類似這種無心與無形中的過失占了絕大部分。
特別是在攝影大普及的當下,這種無意中的侵犯隱私權現象尤其值得攝影者與公眾小心。在人人都是拍攝者、人人也都是被攝者的情況下,當你拿著鏡頭拍風景時,不知不覺中就可能成了他人鏡頭中的風景。近日的一則新聞說,一位網名叫“楊海波波”的女子在公共浴室自拍并將照片上傳到了網上,卻沒注意到她身后不遠處還有其他正在沐浴的女士全裸出鏡。更早的一則新聞則是《無錫日報》頭版刊登的一對寒風中依偎的“溫馨情侶”照意外曝光了一段婚外情,原來照片中的男女并非夫妻而只是情人關系,結果導致男子妻子見報后大怒。后一案例中攝影記者是否侵犯照片主人公隱私權還不好說,但前一案例中“楊海波波”的侵權行為是肯定的。無論如何,這些攝影事件都提醒我們,攝影活動可能無意中暴露他人隱私,而自己的隱私也可能無意中被攝影活動暴露,而且這種幾率現在已經大大增加。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攝影器材和技術的普及,攝影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拍攝的便捷性模糊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的職業分野,拍攝的隱蔽性也消除了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對立情緒。如果說這一切都還只是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事情,對隱私還可防可控的話,進入傳播領域,由于網絡傳播渠道的便捷與影響的廣泛,人人又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報道者,對隱私權的保護難度就更大,也更為關鍵,當然更值得我們警惕。
當然,防止侵犯隱私權事件發生,源頭還在拍攝者。排除所謂的專門“隱私攝影”,以及“狗仔隊”式攝影,攝影者本身要保持足夠的隱私權保護意識,特別是對于可能或者將要進入傳播渠道的作品尤其要謹慎對待。從某種意義上說,攝影追求的“真”與一般意義上的“美”有時會是一種矛盾,吸引眼球、震撼心靈的真相并不都是鮮花燦爛,有時可能是鮮血淋漓。如何表現這樣的“真”,其實在表現手法上,可以做出更多的探索。業界人士分析指出,剛剛揭曉的本屆“荷賽”獲獎作品一反歷年來的一幕幕血腥畫面,在復述災難事件的表現上頗為“含蓄”,沒有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備受煎熬的瞬間,而是采用了側面展現主題的方式。這就值得國內的攝影人思考,在面對一些相對負面的、敏感的題材時,應該更好地表現拍攝對象,而不是將所見一覽無遺地展現出來。這既是提高藝術表現力的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盡量避免身陷隱私權官司的麻煩。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