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偽”得再“娘”,也無關藝術
4月10日傍晚,武漢東湖牡丹園里,5位濃妝艷抹、身著古裝的“偽娘”在牡丹花叢中搔首弄姿,供游人觀賞。這就是武漢一群男學生創建的“愛麗絲偽娘藝術團”的一次表演。這個“偽娘藝術團”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經常會接到商演邀請。“偽娘團”開始只是一個動漫社團,有一次參加活動時,因團里女生不在而由幾個男生反串女生,沒想到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于是他們干脆成立了一個“偽娘團”,專門搞反串。
“偽娘藝術團”的出現引起極大爭議。校方表示,社團是學生自發組織的,學校支持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益的社團活動;有人討厭鄙視這種行為,認為男不男,女不女,傷風敗俗,很“惡心”;動漫迷則認為他們只是一種表演,社會可以寬容點;還有人擔心男人越來越女人會不會導致性格變異?會不會導致“偽娘文化”盛行?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偽娘”現象是亞文化,是小眾青年群體頹廢心態的體現;有心理學家表示,“偽娘”流行會對正在形成性別意識的青少年產生不利影響。
由男人扮演女性,中外文化都曾出現。最早的意大利歌劇都是由閹人扮演女性角色,早期的中國京劇也是男扮女裝,這都是由于當時藝術舞臺不允許女性上場的緣故。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雖登上藝術表演舞臺,但作為一種表演方式中國的男旦依然存在。近年來歐美出現男子芭蕾舞團,也來華進行過演出。如創立于1992年的俄羅斯圣彼得堡男子芭蕾舞團曾在北京、上海、武漢演出,人們最初認為他們不過是“男扮女”的“雜耍”,但演出徹底打破了這種預想。不管是男子現代芭蕾作品,還是穿著足尖鞋和薄紗裙表演的《天鵝湖》《唐·吉訶德》的經典片段,都充滿力度和韌性的肢體語言,展示出高超的技巧。1974年在紐約創建的托卡黛羅芭蕾舞團,繼2004年之后于去年10月再度來華,演出了《天鵝湖》《巴洛克時代》《大雙人舞》《天鵝之死》《雷蒙達的婚禮》等節目,無論是四人舞、雙人舞、獨舞,他們的技巧絲毫不遜于女演員。托卡黛羅至今已在美國48個州演出;19次赴日本演出并在當地擁有舞迷俱樂部;39次赴歐洲,其中包括18個英國城市、40個意大利城市、24個法國城市、10個荷蘭城市、10個西班牙城市……托卡黛羅巡演過的城市已超過500個,從俄羅斯一直到南非。
為什么京劇男旦被認為是藝術家?是因為他們藝術地表現女性生活,刻畫出生動感人的女性人物形象。為什么男子芭蕾舞團人們不把他們叫做“偽娘”?是因為他們是在用男子之身表現以前女演員擅長的節目,并且在某些技巧上更勝一籌。正如俄羅斯圣彼得堡男子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瓦列里·米哈依洛夫斯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我們在完成女子動作時不帶有任何低級趣味和下流媚俗的東西,這是藝術!”俄羅斯的評論家和觀眾們對他們的表現感到異常驚訝,把他們的創意稱之為“俄羅斯芭蕾的革命”。
如果說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流星花園》中四位男主角多少有些女性化的特質,并且“花樣美男”的說法隨后流行于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但不管怎樣,這只是對當代男孩的時尚化打造。但2010年選秀節目“快樂男聲”中選手劉著的一炮走紅,則完全是以女性的裝束、對女性的模仿取勝,自此,“偽娘”一詞頻頻出現在娛樂新聞里。有人把它作為迅速出名的捷徑,還有人將李玉剛視為成功的例子。但如果現場聽過李玉剛的演唱,就能感受到這位歌手在藝術上下的功夫和具備的實力,并不是簡單的靠“反串”獲取成功。因此,如果是走“偽娘”這條路,就不要硬扯上“藝術”這面大旗,“偽娘”表演“偽”得再“娘”,也無關藝術。
“偽娘藝術團”走紅,與網絡的迅速傳播,電視節目的推波助瀾不無關系,也折射出社會審美的病態。正當人們熱議“偽娘藝術團”時,一則新聞引起筆者注意:上海準備建立一所男校,希望以此挽救陽剛氣不足的“男孩劣勢”。想到上世紀早期因為女子受教育的機會少各地辦起了女子學校,而在邁入現代化的今天居然要成立專門的男子學校,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不由得讓人慨嘆。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