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媒體策劃不要跌破道德門檻
近日,河南衛視“華豫之門”鑒寶節目中,一自稱“干爹對自己特別好、自己什么都不用做”的妙齡女子,戴著“干爹”送的CHANELj12,拿著“干爹”送的據說能買好幾個LV包的翡翠觀音上場。不過,戲劇性的是,現場“專家”們鑒定出翡翠觀音是大贗品,令少女無顏。整套表演集中傳遞出了若干相當吸引眼球的符號信息:富豪“干爹”與美女不言自明的關系、贗品的欺騙與尷尬等等,節目組大概以為炮制這樣給人曖昧想象與低級刺激的組合能最大限度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沒想到最終被爆出是自導自演。此事引發人們熱議。
“鑒寶”的本質任務是要鑒定真假、去偽存真。電視臺自作贗品,故意“被干爹”了一把,明顯在這個鬧劇中降低了專業水準,突破了媒體倫理底線,迎合了某些低俗價值觀,同時也低估了公眾智商和道德水平,褻瀆了電視媒體這個影響力巨大的大眾傳播工具和文化服務平臺。
在所謂“娛樂至死”的當下,越罵越紅,越丑越熱,是某些人為了出名瘋狂使用的手段,其驚世駭俗程度不斷刷新紀錄。面對潮流洶涌的各種丑聞門以及頻繁出現的“拼爹”、“拼干爹”、齊X裙、半P裝的現象,普通人等對此的厭棄、嘲諷、批判、憎惡心理,正透露出一種對于健康、文明、和諧、美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風氣的強烈渴望,各類媒體理應更加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傳播正向的信息,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助以提升人們的社會認同感。
在競爭激烈的業界,尤其是在金錢、權勢、享樂價值觀呈彌漫之勢的背景下,相當一部分媒體無法克服膚淺、浮躁的毛病,唯娛樂、唯盈利為上,以為“好看”就是最高標準,充分利用人們窺隱、窺淫、審丑、仇富的復雜特殊心理,培養了一群專業“托兒”,制造出各種噱頭,惡意炒作和策劃丑聞,降低自身格調來嘩眾取寵。大眾媒體傳播文明、服務公眾的角色在某些地方某些層面成了“假語村言”,甚至成了社會道德分裂的推手。
創新思維方式、提高技術水平、打造品牌欄目,是大眾媒體賴以生存的重要支撐,動用巧心思挖掘和利用社會現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做文章可以理解,但是媒體不能忽略自身的定位和功能,制假販假,兜售丑聞,完全置社會責任于不顧,混淆是非,愚弄觀眾。即使資源再貧乏、創新能力再差,也不能自甘墮落,販賣惡趣味,在假、丑的死胡同里一路狂奔。
媒體需要策劃,但職業倫理和道德底線不可以策劃,也經不起策劃。若媒體無良,缺乏行業自律和職業道德,還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傷害的不止是受眾,還有自己。如果人們對于大眾傳媒工具的期待已經降到最低,每一個時刻都要追問“這是真的么”,才是全民悲哀。試想將來有一天,針對每一個大眾媒體要專門成立一個部門,對電視臺、廣播、報紙、網站的各欄目的本身真假進行鑒定,那將是一個“真事隱”的荒誕時代,整個社會的誠信與健康發展都會受到戕害。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