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勾心斗角絕非家庭倫理劇制勝之道
如果說2011年中國電視熒屏的主力是諜戰劇,那么毫無疑問,2012年,占據電視劇版圖大半壁江山的就是家庭倫理劇。從去年底至今,就有《老牛家的戰爭》《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不能沒有家》《非緣勿擾》《娘要嫁人》《斷奶》《妯娌的三國時代》《繼父來了》等數十部這類作品出現。如果說從前的家庭倫理劇在片名上還有幾分含蓄的話,今天的出品方似乎格外擔心觀眾不知道自家劇情是什么,于是干脆在劇名中就挑明了劇情中的火藥味兒。倘若是有位古人穿越至現代,單看電視熒屏上一幕幕劇情的話,幾乎會以為今天中國的普通家庭里,家家婆媳大戰,戶戶夫妻反目,當長輩的整日琢磨存款單、房產證如何在兒子和閨女中分配,當晚輩的則想方設法偷戶口本去登記結婚,總之,人們似乎都不再好好過日子,紛紛耍起“兵法”來了。
有編劇透露,家庭倫理題材的熱度持久,其實是因為這類作品拍攝簡單、投資成本低,“現實題材不像年代戲和戰爭戲條件那么艱苦,隨便搭個棚就能拍起來。”確如這位編劇所言,這類家庭倫理劇在制作環節的成本確實不高,不需大動干戈地搭布景、弄特技。然而,編劇未說出的另一半實情是,這類作品之所以被大量投拍,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投資方、創作者看來,家庭倫理劇似乎不需要曠日持久地關注現實,只要編劇寫出了笑料不斷的劇本,再加上演員百煉成鋼地耍嘴皮子功力,就足以把觀眾按牢在沙發上,把這部戲從頭看到尾,該作品就可以在收視率排行榜上瀟灑走一回了。
筆者并不排斥模仿,因為從經濟理性的角度來看,模仿式創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其好處顯而易見,比如投資風險低、收視群體穩定、廣告收益可預期等。而且,模仿式創作取得成功的例子在國內外都不鮮見。但問題是,現在這些盲目跟風的家庭倫理劇,劇情大多依靠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算計來支撐,讓寥寥幾個人物從開始吵到結束,整個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這哪里是生活,簡直就是一出接一出的當代白領版“智斗”,難免令人疑心這些編劇是否寫諜戰劇寫得太過入戲了,以至于轉戰家庭倫理劇后未能及時調適好自己的年代感。
實際上,這種跟風出現的大批家庭倫理劇,基本屬于“組團”忽悠觀眾。對于家庭生活而言,難道就只有家庭成員之間沒完沒了的“智斗”這一種模式嗎?即使同是以“某某人的幸福生活”為劇名,當年《渴望》《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主人公,都是用樸素真誠的道德信念來撐起一個家,更用達觀樂天的生活智慧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在清貧中也從未喪失對生活的信心,這種“純爺們”式的道德感、價值觀,到了今天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里,卻變成了無原則的妥協。歸根結底,并不是現實題材創作資源枯竭了,枯竭的是創作者對現實進行深入發掘、思考的勇氣。這,豈是“隨便搭個棚”就能實現的?
電視劇的制作者也好,主創者也罷,還是別太“隨便”了,只有扎扎實實地把握生活,認認真真地感受現實,才是讓自己的作品在眾多現實題材創作中制勝的王道。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