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請給戲曲創新多一些包容
“通過演這個戲,觀眾的反映告訴我其實我可以嘗試更多,而他們對戲曲舞臺的創新也是有期待的。所以我還會繼續做自己理想中的新戲。”面對她這個梅派青衣挑戰程派名劇《鎖麟囊》的跨界、創新之舉而引起的爭議和質疑,日前京劇演員史依弘如此冷靜而執拗地回應。史依弘的話,讓筆者對于給人感覺墨守成規、流派明晰的戲曲界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在筆者看來,史依弘突破流派的“大膽”行徑及其對于戲曲創新的勇氣和執著是值得佩服的,因為古老的戲曲要適應時代、為現代觀眾所接受就要勇于做創新的嘗試。
其實近年來,戲曲界也接連推出了一大批創新之作,如國家大劇院版新編京劇《赤壁》、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創新京劇《鄭和下西洋》、上海京劇院“水墨丹青版”《趙氏孤兒》等等,在舞臺布景、伴奏、演出等方面進行了全新的打造。然而每每隨著這些劇目的登場,不同的聲音也隨之而來,老戲迷認為京劇就是看角兒的表演,不宜做太多外在的花俏包裝,否則京劇自身的魅力就會大大減少;而年輕的觀眾則覺得戲曲是“老古董”,聽不懂、看不明,如果不加些時尚元素、做些與眾不同的效果就更不吸引人了。由是,關于京劇是否應該創新,創新和保護、繼承如何并舉,也成為戲曲界和很多觀眾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話題。
筆者以為,戲曲要發展就要創新,任何事物唯有與時俱進才能延續和流傳下去,正像梅蘭芳先生曾經說過的那樣:“一句話為總,都得變,變才有進步。”以京劇為例,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進行了很多次的改良和革新,正是由于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包括張君秋先生的創新,才有了如今為很多戲迷所鐘愛的京劇流派和眾多經典劇目。而進入21世紀,古老的戲曲也只有呈現當代的審美觀,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讓他們真正了解和發自內心地喜歡上這門藝術。在這方面,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據悉,該劇自2004年首演,到去年已經演出了200場,觀眾達40萬,其中六七成是年輕人。而史依弘主演的《鎖麟囊》也受到了不同年齡層觀眾的熱烈追捧,場場爆滿,在上海演出時被形容為“京劇市場的神話”;程派青衣張火丁更是以具有新意的演出,迷倒了眾多年輕觀眾,有了一批熱衷于她的演出的“粉絲”;新編京劇《赤壁》亦是吸引了很多黑發族……這都充分說明,戲曲在現代不是沒有市場,不是得不到年輕人的喜愛,關鍵是如何利用他們易于接受的形式和熟悉的元素來與他們“靠近”、與時代接軌,創新無疑是必由之路。
然而,創新并不意味著顛覆,戲曲要創新,卻不能盲目。創新要堅守“移步不換形”的原則,它的根和內核必須是戲曲的。也就是說戲曲可以借鑒多種藝術形式,但是不能丟掉和忽視了戲曲自身的優勢和構成自己賴以獨立存在的特征,這也是中國的戲曲,包括京劇在內,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和發展,在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中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因之,對于有著悠長歷史的戲曲來說,既要繼承傳統也要敢于創新,二者并重才能給被很多人認為是“文物”的戲曲刻上新時代的印跡,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在此,希望廣大觀眾給予戲曲創新更多的包容和空間,對于一些合乎情理的嘗試性的探索多些理解,少些棒喝,唯此才能找到戲曲在當代更好的發展之路。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