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德之厚,心為戲生——記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劇協顧問劉厚生
劉厚生近照 中國藝術報記者 余寧 攝
“唱好戲的,好唱戲的。懂得道理,才會唱戲。”過去戲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訣諺。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著名戲劇理論家劉厚生給這句訣諺加上了這樣的注解:好的戲劇工作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好的人。“道理”指藝術道理,也指做人的道理。半個多世紀以來,劉厚生始終秉持對戲劇的那份摯愛,用自己的戲劇行動踐行著這樣的理念。日前,劉厚生被授予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得到這個獎,我既感到榮幸,又非常慚愧。作為一名戲劇工作者,我的基本功還很不夠,這不是我謙虛,我還經常‘發牢騷’,因為我的舞臺藝術實踐太少。”面對榮譽,已擔任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劇協顧問多年,在文藝界特別是戲劇界享有盛名的劉厚生仍是一貫地淡然視之。“其實我所做的各種工作,沒有一樣是我主動特意去做的,我一輩子都在黨的領導下工作,沒什么大貢獻,唯一的就是有點積極性而已。”
而這份積極性,劉厚生卻堅持了大半輩子。如今,91歲高齡的他,依然熱心關注中國地方戲曲的發展,為之憂慮、呼喊、出謀劃策。
腰雖彎,不減鐵骨錚錚
91歲的老人,身體彎成了將近90度,曾經1米80的挺拔個子,如今看上去不足1米70。與厚生老為數不多的幾次見面,每回見到他,都給記者留下這樣的印象。可腰雖彎,厚生老的“骨頭”卻還是一如從前,每當談起他所鐘情的戲劇問題,話匣子一開,他依然如故,敢說真話,不偏不倚。而這也正符合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所應具備的一個最基本的特質:實事求是。
說到實事求是,長期以來,針對戲劇理論、評論的不景氣現狀,劉厚生始終心懷憂慮。“戲劇界的評論第一是少,從事評論的人少,劇評的數量也不夠,而且從事評論工作,其中還有一些苦衷。戲曲本不景氣,再去批評,可能是火上澆油。”劉厚生說,比如有很多地方劇團,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縣劇團,他們生存艱難,對于他們的一些劇作,即便有問題,大家都有些不忍,不能過分苛求,這造成了大家在說真話方面有點困難,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但劉厚生同時強調,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敢于說真話,理論問題的關鍵在于實踐。好戲多了,批評的聲音就自然不會畏首畏尾。
“戲曲界一直是跟人民大眾密切接觸的,戲曲要利民,最要緊的一點必須拿出好戲。”劉厚生告訴記者,無論是國家院團還是地方劇團,一定要拿出好戲,不要總是瞄著城市,滿足一些老觀眾、老戲迷的要求,更要走到田間地頭,服務基層群眾,要有組織地來做,不要唯利是圖。
對于戲劇界近些年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劉厚生從不避諱,而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這也讓他成為圈里人人敬重的評論家。
思想解放,更不失原則
“他不僅是一位戲劇家,他的為人也受人尊敬。”與劉厚生有著幾十年交往的中國劇協原書記處書記、中國戲劇出版社原總編輯杜高說,新時期以來,劉厚生為中國戲劇事業作了大量貢獻,他思想解放,又不失原則,既不僵化、又不激進,作為一位戲劇界的領導,他兼容并包,這讓他能夠得以團結大多數的戲劇工作者。
杜高的話并非空穴來風。據他回憶,在1985年舉行的第四次劇代會上,那個時候戲劇界爭論很多、思想斗爭復雜,劉厚生作為那次劇代會的秘書長,帶領大家團結持不同意見的戲劇家,會議開得很成功。“幾乎每天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還在跟我們商量,怎么分頭去拜訪一些外地來的戲劇家,如何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央政策,想辦法更好地把戲劇界團結起來。”杜高說,特別在劇目評價方面,比如有個話劇叫《WM》,當時爭論激烈,劉厚生卻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不抹煞一些年輕戲劇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又不讓一些過激的言論受到太多責難。在杜高看來,劉厚生的文藝思想是解放的、開明的、包容的,同時也像他的名字一樣,是“厚生”的。
對此,劉厚生卻心存些許“遺憾”。在他看來,自己組織工作做得多,藝術實踐卻太少,以致于他對落在自己頭上的許多榮譽都自言“愧不敢當”。而事實上,正是劉厚生在戲劇領域的組織得力,才助力中國戲劇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發展機會。這也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敢于解放思想、兼容并包的精神體現。
正如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所說:“劉厚生不但是一個老戲劇家,更是戲劇界的‘老革命’。”季國平認為,團結引領進步戲劇人士,宣傳進步思想,為中國革命鼓與呼,這種精神更值得當下戲劇人學習繼承和發揚。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