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中國文化擁抱世界
假如一個外國人來到中國,向你介紹他的國家和文化,什么樣的方式你更能接受?
8年前,當中國國家漢辦醞釀成立孔子學院時,首先要破解這道最大的難題。
8年后,孔子學院以前所未有的模式,被許多外國政要評價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出口產品。
中國在這里擁抱世界,世界在這里讀懂中國。截至2012年7月底,387所孔子學院、509所中小學孔子課堂,8年間如雨后春筍;還有62個國家的160多所大學排隊申請開辦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用什么敲開文化傳播的世界之門?
“孔夫子”越洋而來
●僅用短短幾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國語言推廣機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國經濟發展一樣,堪稱世界奇跡。
——英國文化委員會首席執行官馬丁
6年前,時任德國駐華大使史坦澤到同濟大學作報告。
有學生提問:今天您用德語作報告,在座的同學大多能聽懂。如果中國的大使在德國用漢語作報告,有多少德國人能聽懂?
史坦澤回答:因為我們有歌德學院!我們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傳播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請問你們國家為此做了什么?
這一幕,深深刺痛了在場的同濟大學副教授胡春春。“作為中國人,沒有理由不推廣我們的語言和文化!辦孔子學院,不是浪費錢,是百年大計!”
2007年,一腔熱血的胡春春走馬上任,出任德國漢諾威孔子學院首任中方院長,一干6年,3次延任。
漢諾威孔子學院,已是在德國建立的第七所孔子學院。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學院和509所中小學孔子課堂,覆蓋108個國家和地區;僅2011年,就開設各種層次漢語課程2.4萬班次、注冊學員達50萬人,逾700萬人參加上萬場次文化交流活動……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孔子學院以獨一無二的中外合作新模式,成為中華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一條捷徑。
“所有孔子學院都應外方強烈要求而開辦”。
在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看來,孔子學院由中外合作出資開辦,跳出了傳統對外漢語教學的圈子。這種中外自愿合作、互利雙贏的新模式,使作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的孔子學院,一頭“扎進外國主流”,成為廣受歡迎的當代“文化使者”。
“中國的名牌”,匈牙利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霍夫曼這樣形容孔子學院。
她認為,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大國,去國外推廣自己的文化理所當然。孔子學院的文化推廣,不強迫,不勉強,而是平等推廣,讓雙方變成多元化朋友,對雙方都有利。
漢諾威市副市長漢斯的熟人圈里,很多孩子都開始學漢語。他說,“文化交流增多對雙方都有好處,孔子學院對中德交往有積極意義。”
英國文化委員會首席執行官馬丁、歌德學院主席雷曼等外國政要評價:“孔子學院模式”僅用短短幾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國語言推廣機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國經濟發展一樣,堪稱世界奇跡。
“孔子學院打開一個‘中國窗口’,大大推動了中外交流,拉近了中外民眾感情。”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高建表示。
“孔夫子”越洋而來,大大推動漢語熱,全球學漢語人數逾5000萬;40個國家和地區頒布政令,將漢語教學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
青年是世界的未來。從“喜愛中國的文化”到“影響未來的語言”,更多外國年輕人走進孔子學院:
22歲的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漢學系二年級學生羅迪,母子兩代都學漢語,熱切期盼能去中國工作;
三姐妹都學漢語的15歲匈牙利布達佩斯女孩安琪,笑言“漢語很美”,正積極備戰漢語水平考試;
15歲的意大利威尼斯彼格菲塔高中學生白華力,不僅是漢語迷、功夫迷,還是中國流行樂迷……
“漢語難學,但漢語熱已不是‘一陣風’。”開設孔子課堂的彼格菲塔高中漢語老師胡春爽,給出頗有說服力的數據:
學校允許選修漢語的同學試讀一年。在她任教的近80名學生中,只有2名放棄。
“這些同學對中國不再只是好奇,而是長久的興趣,堅信學漢語很有前途。”
在歌德學院的家鄉德國,漢堡市已有4所中學、1所小學提供漢語課,孔子學院和當地合作的中德雙語幼兒園也即將成立。
市長朔爾茨告訴記者:“孔子學院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我們對歌德學院很自豪,對孔子學院落戶漢堡也很自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