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暑期國際小學期”書法班教學紀實
探索國際書法教學新模式 促進中國藝術國際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暑期國際小學期(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書法班教學紀實
體驗中國書法
讓圖形美超越國界
□ 鄭曉華
書法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全球化時代,世界需要多樣化的文化,這一觀念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歷史悠久的中國書法藝術,越來越吸引世界各國愛好東方文化的朋友的關注。來華考察、學習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人士,也越來越多。如何跨越語言、文化、文字可能帶來的障礙,向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介紹中國書法,這是時代給我們書法藝術工作者提出的新課題。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在這一領域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自2009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參照世界著名大學慣例,面向全球開設為期一個月的全英文授課“暑期國際小學期(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供世界各國大學科研機構學生選修。2010年開始,藝術學院開設了用英文教學的書法普及課程中國書法入門。
選修國際小學期課程的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除了少數學生有中文基礎,能聽、說、讀、寫,多數學生沒有學過或剛開始學習漢語。如何向沒有中文基礎、但對東方文化有興趣、在中國學習只有一個月時間的國際學生介紹中國書法,引發他們對書法的興趣,進而循序漸進,在有限時間內,學習了解更多中國書法的技能和知識呢?
根據受眾的特殊性,我們把教學目標設定在“體驗中國書法”。
因為沒有中國文化基礎,也不懂中文,時間還就這么多——32學時共8次課。如果按國內教學模式講,書法史、書法理論、碑帖臨摹,我們國內沒有基礎的年輕人聽起來都感覺費勁,對完全缺乏知識基礎的國際學生來說,可能會感覺隔閡太深,難于理解,由此可能被嚇倒,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我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體驗中國書法”:課程內容一定要深入淺出,教學形式一定要生動活潑。具體措施就是簡化書法背景知識教學,讓學生多動手,在體驗中,邊“玩”邊學,認識、了解書法。
為了避免過于專業化,造成接受困難。我們放棄了國內傳統書法教學固有的書法學習從碑帖臨摹入手的模式,而是采用了歷史還原法,將書法教學的起點設定在早期的漢字“圖畫字”。以早期先民的造字故事(每個漢字的部件都有它特殊的圖形來源和含義)和早期漢字的圖形美(這是漢字的優越性)為跨文化書法教學的橋梁,吸引國際學生對陌生的漢字發生興趣。教師給學生講解中國古代先民造字時的觀念,分析每個圖形的象征含義,然后解釋組字原理和字義。從早期圖畫字,一步一步介紹漢字字形的演變,引導他們了解中國書法篆、隸、草、行、楷等各種書體變化。由于早期漢字的圖形美具有跨文化視覺形式共同美,漢字字形復雜陌生可能給國際學生帶來的心理畏懼就自然減少。學生上第一堂課學會了拿毛筆,就開始寫“圖畫字”,感覺十分輕松。他們的結論是,漢字確實深奧,但書法很有趣。漢字的圖形美可以跨越國界,書法離他們并不遙遠。所以接下來的教學得以順利展開。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證整個體驗式教學各個環節圓滿完成,我們采取了第二個措施,就是現成作品模擬教學。這是受卡拉OK的啟發。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選擇集中反映中國文化精神的格言、成語,查字典,設計好作品,從單字如“?!薄ⅰ皦邸遍_始,循序漸進,進入一個個作品模擬練習。讓學生來上一次課,就學會寫一個作品。盡管不成熟(也不可能成熟),但卻成形,可以帶回宿舍給同學看,有成就感。應該說,在引發留學生對書法產生興趣,進行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學習方面,相當有效。最明顯的是今年剛結束的這一班。上課時大家很認真,課余時間很多學生來教室練習。甚至到了下班時間,教室要關門了還不走。學生到文房四寶店,買卡紙、印泥、印章、鎮尺、塑料長卷桶(裝卷軸)等,最多的一個人花五百多塊錢,買了一堆,計算要給誰寫,帶回去送誰??梢姇▽W習的興趣確實被激發起來了。
為了配合教學,更直觀了解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上課期間,我們專門組織學生參觀琉璃廠、一得閣墨汁廠,了解文房四寶的豐富樣式和生產工藝。課程結束后,還組織學生赴我國道教名山——甘肅崆峒山采風。學習、體驗中國書法家如何深入生活,感受地方風物——自然和人文景觀,然后錘煉思想,形成創作內容,再選擇合適的形式,把思想、情感用書法的形式加以表達。
在甘肅平涼最后的交流筆會上,國際班學生整合三周所學書法知識,結合自己參觀考察感受,合作創作了《神奇美麗崆峒山》主題長卷。每一個人都寫出了自己登臨崆峒山時的獨特感受。從他們書寫的長卷看,應該說,短短的三周體驗式教學,效果相當不錯。國際學生在人大“國際小學期”書法班學習三周,加一周教學實踐,全程體驗了中國書法從臨摹學習基本技術到完成創作的全過程。
國際班結束了,很多學生戀戀不舍,還來教室練習。令我感動的是:他們自發組織,合作寫了一本冊頁,送給我作紀念。冊頁中每個人寫上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同時用英語寫了一段段感謝和祝福。他們說:人大的“國際小學期”書法課,令他們終身難忘。通過課堂學習和采風,他們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特點、魅力有了深刻認識。他們回國后,會繼續練習書法,有機會再來中國學習。
鄭曉華
1963年1月出生于浙江縉云,198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1995年至1998年考入首都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歐陽中石教授?,F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入選中宣部、人事部、中國文聯“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宣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著有《藝路鴻影——鄭曉華書作》《古典書學淺探》《翰逸神飛——中國書法的歷史與審美》《中國歷代書法大師》等。
教學紀實
課程只有短短三周時間,如何讓不通漢語的外國人也能掌握一定的書法技巧,在較短時間內能體驗中國文化的豐富思想和中國書法的魅力?從2010年暑假第一期授課開始,中國人民大學“暑期國際小學期(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書法班對此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針對國際學生中文無基礎、非藝術專業、來中國學習時間只有一個月等特點,我們采用了“歷史還原法”,將書法教學的起點設定在早期的漢字“圖畫字”,以早期先民的“造字故事”和早期漢字的圖形美為“跨文化”書法教學的橋梁,吸引國際學生對陌生的漢字產生興趣。教師一邊寫一邊講解漢字各部件的圖形來源、含義,再給他們演示如何一步步變化為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和變化。理清了形式變異的來龍去脈,漢字筆畫的構成就感覺不那么抽象難理解了。
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完全沒有基礎、生長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學生對書法產生興趣,我們沒有采納傳統書法教學固有模式——從臨摹碑帖開始,而是選擇集中反映中國文化精神的格言、成語,設計好現成作品,讓學生模擬練習,體驗書法樂趣。按照這一思路,主講教師鄭曉華教授專門編寫了漢英對照書法教材《中國書法入門》。教材提供了從大篆到楷書六種字體的字形和筆順,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練習。于是大家各取所好,完成作業時,各種書體都有。
7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暑期國際小學期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書法班開學。這是自2010年以來,人大藝術學院第三次面向海外招收國際學生。本期學員23人,來自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愛爾蘭等12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學生除一兩個同學主修東亞文化,曾有漢語學習經歷外,多數同學是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接觸中國毛筆。
為了活躍學習氣氛,課堂上經常設計一些花絮。比如把課堂作業設定為書法比賽,大家完成作業,接著就當評委,評選優秀作品。得票多的前5位,發給獎品。雖然獎品只是一張卡紙,但大家都很開心。
師生一行到石景山一得閣總部,參觀一得閣制墨歷史陳列。參觀結束后,在一得閣總部會議室,學生們試用一得閣新墨,試用一得閣最優宣紙“千年古宣”。參觀后,又驅車到京郊房山的一得閣墨汁廠參觀,了解中國墨汁的生產工藝。
課堂教學三周結束后,人大國際書法班師生一行26人,赴我國道教名山——甘肅平涼崆峒山考察采風。
崆峒山是道教名山,傳說遠古黃帝到此向廣成子問道。但兼容佛教,有著名寺院。山上奇峰刀削,異石林立。同學們飽覽了崆峒山的秀麗風光,也走訪道觀佛寺,體驗了中國宗教文化。
人大國際書法班師生參觀平涼華藝書法學校,和中小學生交流??吹?,滿滿當當的一教室小學生,他們感到很震撼。這讓他們理解了為什么中國書法能五千年一貫,源遠流長,有如此頑強、旺盛的生命力。
師生到平涼皇廟文化街參觀,了解當地文化產業與傳統書畫藝術經營情況。經過三天考察,大家對中國西北名山崆峒山有了很多感受。晚上師生一起交流考察心得,醞釀主題創作。
平涼市文聯、平涼崇古齋,為這次活動在住宿交通飲食各方面,做了精心安排,他們邀請了本地能講英文的學生全程陪同。圖為當地學生在晚餐后表演才藝。中外學生聯歡氣氛融洽。
經過短短三周32課時的教學,本期選修的23名國際學生,從第一堂課學習執筆開始,到最后一次課“畢業創作”時,已都能懸肘揮灑自如。這位來自中美洲哥斯達黎加的學生路德斯喜歡草書,悟性相當不錯,學了幾次,就有點專業書家的范兒。
為了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觀感受,上課期間,我們還專門組織學生到琉璃廠文化街參觀。
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故事。它們象征性地表現客觀事物,每一個部件都有獨特的形式和內涵。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的字符。從早期“圖畫字”入手,顯然消除了漢字復雜筆畫給國際學生帶來的畏懼感,書法學習變得輕松快樂。
學生來上一次課,就學會寫一個作品。大家體驗到了當書法家的樂趣,讓學生學書法的興趣倍增。
來自意大利的李西茉在中國工作過五年,是班上為數不多的能說漢語的學生之一,她說:“特別感謝老師周到的安排。在崆峒山上住一夜,晚上在幽靜的山間,在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賓館,大家練習、討論書法,把白天的游覽感受變成書法創作方案,深化了對中國書法藝術、中國文化的認識,感覺安排得特別好?!蓖ㄟ^采風創作,她對中國書法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她剛到中國時,跟朋友說來中國選修了書法課,朋友們都不理解,問她怎么學習書法呢?意思是書法很簡單,不值得學。“他們不懂,我回去要跟他們好好解釋。中國的書法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
平涼市政府、平涼市書法家協會和崆峒山旅游管理局對本次采風活動給予了支持。李生發副市長百忙中趕到筆會現場看望人大師生,并為活動題字。八十高齡的老書法家葛紀熙先生等到會,向國際書法班學生展示他們的高超技藝。
本次采風創作的主題是了解崆峒山,了解中國道教文化。學生們圍繞主題,創作內容不一的作品,表達自己游覽參觀崆峒山的感受。每一位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這位墨西哥學生愛德瓦多說,這次選修書法課,是他人生一段難忘的記憶。他初到人民大學選了書法課,國內大學的教授不同意(因為Summer School 是人大面向全球大學開設的暑期課程,學生選課可以拿學分),說書法不是藝術(因為西方文化體系下字母書法是技術,書法不是藝術,書法家不是藝術家)。他把第一次老師介紹書法與中國文化的要點,以及第一次上課寫的金文“福”、“壽”拍了照片發回去給教授看,結果教授同意了,說:行,這是藝術。
在人大國際書法班一個月的相處,中外師生結下了深厚友誼,臨別之際,大家表示,回國以后,會非常珍惜這一段美好的經歷。更期待,今后有機會再來中國學習書法,也期待人大藝術學院師生互訪交流。古老的書法藝術,在全球化時代,煥發出新的魅力,成為連結國際友誼的紐帶。
采風期間,人大國際書法班師生一行還參觀了平涼民間工藝——宣紙編織畫,并冒雨參觀崆峒古鎮。
隨著采風活動結束,為期一個月的國際書法班教學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學生們對人大“暑期國際小學期”書法班老師和工作團隊精心組織教學非常滿意。他們送給鄭曉華老師一個特別禮物:一本由大家集體創作的冊頁。冊頁里每一位同學寫下了自己最喜愛的書法作品,同時用英文,寫下了一段段感情真摯的感言。
學生感言
李菲娜(愛爾蘭)
非常感謝鄭老師及所有在書法課上幫助過我的人,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給了我這次非常神奇的經歷。經過這次學習,我深深地愛上了書法及中國文化,我將始終銘記她、熱愛她。
雅 達(芬蘭)
通過八次課的學習,我學會了如何正確握筆,學會了用正確的方法寫字。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小學期的書法課程,讓我在中國的每一天都非常愉快,尤其是去崆峒山的采風更令人難忘。
彭坤榮(芬蘭)
我非常高興選這門課。這門課超出了我的期望,更沒想到的是我們能去崆峒山采風。這是我一生中經歷過的最令人著迷的旅行。希望我能有機會再回到中國,繼續學習書法。
學生作品
尹力達(法國)
白 婷(芬蘭)
阿蒙西娜(法國)
人大國際書法班師生聯合創作的崆峒山采風主題長卷。作為拿毛筆才不到一個月的外國學生,短短時間內能寫到這個水準,到會的嘉賓都很感嘆。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