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黨報永不枯竭的原動力——《遼寧日報》改革創新紀略
在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下,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省級黨報,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提升輿論影響力和傳播力?
2009年以來,《遼寧日報》通過持續深入的改革創新——創新報道內容、創新版面編排、創新發行體制,初步破解了這一難題,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改革前,遼寧日報發行全部靠行政動員,現在每天零售2.3萬份;改革前,遼寧日報一年廣告收入在4000萬元上下,今年預計過億元。
人還是那些人,報還是這張報。巨變背后,“秘訣”何在?“關鍵是在省委的領導、支持、指揮下,遼寧日報回歸了新聞,挺進了市場,找回了黨報原本的活力。”遼寧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孫剛深有感慨。
新聞黨報
媒體行業競爭激烈,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傳統媒體的吸引力在喪失,公信力在弱化,影響力在降低。“看微博十分鐘,用一個月正面報道療傷。”一句調侃,道出了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面臨的巨大挑戰。
黨報如何贏得讀者,贏得市場,從而實現“服務大局”?遼寧日報的辦法是,轉變觀念,真正按照新聞規律、傳播規律辦報,從外形到內容,辦一張“新聞黨報”,而不是“會議簡報”。
2009年4月1日,遼寧報業集團編委會決定,以創辦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聞黨報”為宗旨,徹底改變以報道工作為主、面孔呆板的形象。遼寧日報改變55年的舊模樣,采用了國際流行的“瘦報”,大膽選用更富沖擊力的圖片;在內容上,按照受眾需求,打造了政經新聞、熱點新聞、發現新聞、服務新聞、評論新聞、圖像新聞等六大貼近生活的新聞體系。
稿件短了、多了,圖片大了、美了。“用普通百姓愿意看、看得懂、記得住的語言來寫稿子、擬標題,是報社的基本要求,是編輯記者的普遍追求。”記者劉立綱說。“謀一次私利就會失一片人心”、“會來事不如多干事”這些鮮活的語言,成為報道地方領導的標題。遼寧“十二五”規劃發布時,遼寧日報用圖解方式進行解讀,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和豐富的信息量,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時政報道形式。
遼寧日報的改革、改版、創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運動。遼寧省委是遼報改革最堅定的支持者,把重要版面多給基層、多給普通群眾成為遼寧省委常委的共識。遼寧省委專門下發文件,規定全省重要會議報道控制在1500字以內,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重要活動報道控制在1200字以內。報紙信息量大大增加,一版稿件從8條左右增至15條左右,過去連篇累牘的會議新聞、領導活動報道大大壓縮。省委書記王珉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的一篇通訊——《提高產業豐厚度》,全文8000字,遼報一版500字摘要進行轉載。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