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清理“名人故里”半途而廢的一地雞毛
耗資巨大的某地“梁祝故里”景區去年10月揭牌,如今只剩一片枯萎的景觀樹;熱熱鬧鬧的某處“孫大圣故里”折騰了兩年,到現在卻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在不少地方,曾經爭得面紅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設過程卻是虎頭蛇尾,不得不半途而廢。個中原因,耐人尋味。
首先是缺乏資金。“梁祝故里”景區之所以半途而廢,當地官員稱,是因為原來計劃投資的一位商人因其自身的經濟問題而放棄了,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開發商。“孫大圣故里”景區開發負責人則更是直接表示,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缺乏,目前已陸續投入了6000多萬元,如果要實現規劃,估計得上億元,難以承受。
其次是缺乏文化底蘊。這些所謂的“名人故里”,除了零星的墳冢之類遺跡和一些民間故事,缺乏深厚的文化支撐。且周邊沒有名聲較大的景區相輔,甚至連通往外地的路都很差,如何能吸引游客?沒有游客前往,就沒有經濟利益回報,這種賠本的生意,一旦先前的開發商頭腦清醒過來,便會打退堂鼓,拍拍屁股走人。而作為當地政府,政績沒撈著,錢也沒賺著,還得幫著“擦屁股”。
更大的問題是,“名人故里”景區規劃成半吊子工程后,相關問題如何解決?尤其是相關部門、相關官員的責任,該怎么追究?難道,只憑一句輕飄飄的“資金不足”,就將聲勢浩大的工程擱一邊,就將決策失誤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了?
其實從一開始,人們就對相關地方的“名人故里”景區規劃提出了質疑。其中,政府究竟會不會提供資金或貸款給開發商;開發商會不會半途而廢,扔下“爛攤子”讓政府收拾;占用那么多土地,老百姓有無怨言等,成為質疑聲的重中之重。如今,景區規劃真的因為資金等問題落實不下去了,地方政府該如何向老百姓交待?而作為上一級政府,又應不應該對地方政府、尤其地方主要官員的決策失誤進行究責呢?
當然,各地“名人故里”景區規劃紛紛擱淺,再一次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是否應該出臺相應規定和措施,對“名人故里”之爭進行裁決,同時對“名人故里”景區規劃進行把關?缺乏統一標準,就會造成各自為政。更何況,在政績饑渴的現實之下,好多地方官員為了有機會在上級領導面前表現自我、突出自我,自然會不遺余力爭奪“名人故里”、不惜巨資開發“名人故里”。沒有約束,此風難免愈演愈烈。
因此,遏制“名人故里”之爭,不妨從追究“名人故里”景區規劃半途而廢的責任做起!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