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收視率造假引爭議已成行業“潛規則”
“唯收視率”破壞行業生態
一直以來,收視率都是電視臺評價欄目和衡量觀眾滿意度的重要標準,也是較為容易獲取的權威指標。隨著中國電視行業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無論是廣告商的廣告投放還是電視臺對欄目與員工進行考評,收視率都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考量。
對高收視率的追逐,使得一批品質高、口碑好的欄目因收視率不佳被迫停播,而某些獵奇、媚俗,不惜通過制造矛盾和挖掘隱私來吸引眼球的欄目卻得以在更廣范圍內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燕南指出,收視率已經成為電視臺、廣告商、廣告主等各利益方交換的“貨幣”,高收視率可以讓一檔節目在競爭中被保留,可以讓一家制作公司獲得更多的合同,還可以讓廣告代理公司拿到更多的廣告代理費。
對利益的追逐,使得相比內容制作更為便利的收視率造假之風近年來越刮越猛,在王建鋒看來,這樣的造假,“毀掉的不僅是一個人一家公司,而危害的是整個電視產業”。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曾于2009年3月推出《中國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就樣本抽取、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使用等環節做出規定。這個準則是我國在大規模開展商業性收視率調查十幾年之后,由行業協會推出的第一份規范性文件,卻最終由于缺少具體的執行機構未得到很好的執行。而在收視調查領域監督機構的缺失,也使得造假行為缺乏有效的監控。
多管齊下促行業發展
盡管備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收視率作為衡量電視傳播效果的重要評估手段,在業界發揮著“雙刃劍”的作用。我國收視調查汲取了國際評價體系的有益經驗,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也在某種程度上激發出電視行業的活力。
劉燕南曾在采訪中表示,出現收視率造假現象,相關管理單位和監管機構應積極思考如何解決,而非急于否定收視率存在或整個行業的合理性。
令人欣慰的是,對于現狀業界已開始出現一些好的信號。去年下半年,央視拋棄唯收視率是瞻的“末位淘汰制”,新的節目考評體系增加了“引導力”、“影響力”、“傳播力”和“專業評價”四項指標。此外,為保證電視收視率調查的公正、透明、安全和準確,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關于收視率調查的國家標準正在制定中,目前已進入向行業內部征求意見階段。
業界專家建議,改變中國電視行業的收視率亂象,司法力量需介入,對收視率買賣事件進行徹查,第三方監管機構亟待建立,以實現客觀、權威的有效監管。其次,隨著電視技術升級,越來越多具有互動功能的增強型數字機頂盒進入家庭,追蹤記錄每個用戶在某個頻道停留的時間將變得輕而易舉,可以精確到以秒為計算單位,數據將比現在更為直觀和真實。對于收視率調查公司來說,應進一步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在提供專業信息服務時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