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作家個人“建館熱”的冷思考
據報道,最近,“鬼才作家”魏明倫在四川安仁古鎮建了一棟二層洋樓,明年元旦展現他自己文學軌跡的個人文學館就要在此開張。在當下的作家“建館熱”中,魏明倫已算起步較晚。早在2006年9月,賈平凹文學館就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繼賈平凹之后,陳忠實文學館于2007年初也在西安開門迎客,而莫言文學館則于2009年8月在山東高密盛大開幕……接下來,聽說賈平凹還準備在貴州開設一個分館,又有風傳其家鄉商洛的“賈平凹作家村”籌建,投資造價相當驚人。
以往,建設作家個人文學館,一般都是在著作等身的作家百年后,由后人或有關部門籌資建設,以示學習和紀念,比如上海的魯迅紀念館、巴金故居、豐子愷故居等。然而,這些處于創作盛年的在世當代作家,何以也出現了個人文學館的建設熱潮呢?
一些知名作家希望借建館之機,來反映自己的文學創作歷程,傳播自己的文學思想,出發點自然良好。但是,在向廣大文學愛好者展示作家的個人作品,以及與作家創作過程有關的手稿及相關影像資料時,多多少少也反映出這些創作歷程還在繼續的作家有些“操之過急”,有網友說,建個人文學館,不應是在世作家個人的私事。
當然也有不少作家明白建文學館不是個人私事,但又囿于“家鄉盛情難卻”,不得不答應家鄉政府建個人文學館,比如莫言。近年來,為了開發旅游,不少知名作家的家鄉打起了作家的主意,以作家個人名義建設文學館,便是一招。建設作家個人文學館,顯然勝過違規建設高爾夫球場之類,由政府出面興辦作家個人文學館,公眾不一定會天然地反對。
但問題是,在前前后后的運作過程中,一些作家個人文學館,最終只是地方政府開發旅游的炒作工具,建設時轟轟烈烈,建設后冷冷清清,真正能夠吸引人參觀,或者便于人們參觀的文學館并不多,“被家鄉綁架”的作家對館內陳列、場館現狀等都沒有太多的話語權。這就顯然并非作家個人文學館的建設初衷了。
在筆者看來,在世作家個人文學館還是慎建為好。對于已建的在世作家個人文學館,政府、社會及媒體也應多多“廣而告之”,以讓更多人能夠分享作家優秀的創作成果,以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提升大眾的文學欣賞水平,而不是建前熱鬧建后冷清,任其淹沒在時光的塵埃之中、公眾的視野之外。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