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中國字 做好中國人——訪十八大代表、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孫曉云
孫曉云參加十七大時留影
“以前,我喜歡書法,更多的是藝術上、事業上的追求,然而2007年參加了十七大之后,我想的更多的是社會責任和國家利益。藝術人生中是否竭盡全力,不僅是藝術家本身的藝術要求,更多的是要突出書法藝術對社會的影響。”作為書畫界唯一一位連任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的藝術家,中國書協理事、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孫曉云在這幾年來,感到“代表”崇高的榮譽,更感到社會責任“重擔在肩”,因此不斷呼吁社會和藝術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重視。
書法有法 請循其本
出生于書法世家的孫曉云3歲時開始學書畫,受家學淵源影響,習書精工細研,廣涉古代碑帖,她以“二王”書風為根基,兼攻諸家,在筆法上融會貫通,形成瀟灑自然、恬靜淡雅的藝術風格。常說字如其人。從書法藝術上看,對于孫曉云,此言非虛;而但凡聽說過孫曉云的講座、發言,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卻又感到孫曉云天然有股男子氣概:“進入信息時代,代替書寫和交流的是電腦,是各種鍵盤。在這種環境下,倡導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是當代藝術家的責任。”
“書法的結構形態不過是書法的最后呈現,其背后則是自然而又精確的用筆方法。而書法傳統在代際綿延中發生了多次變化,書法之法對于使用毛筆的人來說,越來越有隔膜。尤其是經歷了上個世紀書法傳統宗脈被人為割斷,直接造成今天書法創作鑒賞與批評標準不斷泛化,人們對書法的認識也越來越模糊。”有感于斯,孫曉云在1998年將多年的思考、摸索、研究寫成《書法有法》,2001年出版。在這本出于對文化歷史的敬重、出于內心深處的責任感的專著中,孫曉云從古代生活方式、人的生理機能、紙筆器具的合理運用出發重構古人筆法,對古代重要的書法理論與批評術語一一進行闡釋,她所要彰顯的,是中國古代人文和中國現代文化的核心價值。
孫曉云坦言,她寫這本書,是為探索“我們從哪里來”的路途:“當代的文化創新是來源于我們對已有事物的深知,無為,則無不為;‘無法’的境界是來源于對‘有法’的熟知,在當代我們缺乏的是對已有事物的了解,是對‘有法’的無知,若在這個前提下一味講創新,講實現自我價值和個性意識,是很荒唐的。我們要知道到哪里去,必須知道從哪里來。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名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我們不需要討論是否應當繼承傳統文化,這是一個偽命題——就像我們討論是否應當孝敬父母一樣。中國延續上千年的科舉考試,第一項就是寫字,‘字如其人’,用字來衡量人的品格、風度、學識、修養,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標準。所以我們得通過書法,通過寫字,通過一些非常具體的但又常被人忽視的細節,把它提高到中國人的素質高度上,去研究其中的文化意義。把幾千年的傳統和文化傳承下去,把文化的價值觀和榮譽感弘揚下去。書法還得‘請循其本’。”
孫曉云在“書法有法”展覽上寫些記錄侍奉父母、小女出嫁、生活感悟、學術片段的書法作品,讓好奇的觀眾窺測到“傳說”中著名女書家的日常生活。“你去看《食魚帖》《喪亂帖》《肚痛帖》和《快雪時晴帖》的內容,它們都是些書信和日記,寫的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瑣事,就像我們用手機、電腦一樣,所以,我寫這些作品,不是號召大家日常生活都用毛筆——那樣也太矯情了;但我們可以用古人的樂趣來記錄我們的生活,拈來便是,貼近生活,這對引導觀眾了解書法、喜歡書法,是一個很自然的方式。”
而對中國書法,她怕國人對文化之根徹底忘卻,她希望通過書法,讓公眾了解古人生活與文化的語境,“我們要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就必須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她的語氣,有著畫家高更的線條一般的“硬氣”。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