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謝幕之作在京上演 離開舞臺,離不開舞蹈
24日至27日,一只空靈的“孔雀”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翩然躍動,旋轉著生命的張力和美的極限。遺憾的是,這樣的震撼與感動即將成為歷史的定格——這是“孔雀公主”楊麗萍的第一部舞劇《孔雀》,同時也是她出演的最后一個舞臺角色。
日前,楊麗萍在2012國家大劇院舞蹈節(jié)公益活動現場與觀眾親密接觸。當被問及“您為舞蹈奉獻了那么多,現在離開,會不會覺得可惜”時,楊麗萍連忙搖手,認真糾正道:“最近總有人這么問我。我想說的是,不是我為舞蹈付出了太多,恰恰相反,是舞蹈給予我太多了。”她接著說:“舞蹈的領域很大,舞臺卻很小;離開了舞臺,我仍然會將舞蹈進行下去。沒什么可惜的。”如《孔雀》里所演繹的,楊麗萍覺得自己的舞臺人生已經走到了冬季,應該將最耀眼的位置留給后輩,讓他們在舞臺上展現屬于自己的春天。
“普通人應該怎樣欣賞舞蹈呢?我覺得您的舞比較好懂。”當主持人念出現場觀眾通過微博發(fā)出的問題時,楊麗萍開心地笑了。“舞蹈其實并不‘高端’,它是生命的體驗,是對大自然之美的感受,我的舞蹈只是引導觀眾回憶起這些體驗,所以容易懂。”她說,“現在的很多舞蹈正是失去了這種精神,才會與觀眾產生隔膜。”
為了追求舞蹈的本真,楊麗萍曾離開劇場的樊籬,回到故土的偏遠村寨,在長達1萬多公里的行程中,她與山民同吃同住,白天勞動、晚上跳舞,汲取最純樸、自然的舞蹈養(yǎng)分和靈感。就這樣,她不僅發(fā)掘出許多深藏民間的原始歌舞,還吸收了一些極具天賦的山民參與舞蹈團隊。夢想中的舞蹈形式就這樣慢慢成型,《云南映象》等作品應運而生。
作為“原生態(tài)舞蹈”一詞的開創(chuàng)者,楊麗萍所堅持的舞蹈理念,從她的穿著打扮上就可以看出。活動現場,她那一身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一如既往。她笑著說,這些服飾都是她去少數民族地區(qū)采風的時候淘來的,帽子上還有一些破洞。但她并不在意,反而從中體會到一種民族“屬性”。“美國的牛仔總是戴著破舊的牛仔帽,現在年輕人的牛仔褲上也有故意磨出來的洞。”她說,“民族服飾也是一種文化,穿著它們是對文化的尊重。”
2012年春晚,《雀之戀》將楊麗萍的舞蹈生涯與聲譽推向巔峰。關于孔雀的感悟已經到了極致,她內心醞釀出一個更加宏大的設想:創(chuàng)作一套能將之前的孔雀元素容納、貫通起來的完整的孔雀舞。《孔雀》就這樣呈現在觀眾面前。
始于孔雀、成于孔雀、終于孔雀。幾十年后,孔雀的故事終于變得完整,楊麗萍也選擇離開舞臺,但她的舞蹈之路仍在延續(xù)。“采風、編導、創(chuàng)造新的舞蹈……”她歷數著自己的計劃,“我還有很多事可以做。”的確,離開并不意味著放棄,她也不會放棄,畢竟,她的生命早已和舞蹈融為一體。正如她所宣稱的:“我不是職業(yè)的舞蹈家,而是生命的舞者。”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