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出新 廣受好評——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電視節目社會反響強烈
權威述說十年歷程
對于紀錄片和專題片來說,建立在真實性基礎上的權威性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優秀、是否經得住時間考驗的重要標準。在這方面,不論是文獻紀錄片《科學發展鑄輝煌》,還是專題片《跨越——文化改革發展十年巡禮》、《為時代放歌》都保持了較高的水準。
豐富翔實的歷史材料和專業、權威的采訪對象是保證節目權威性的要素。據《為時代放歌》總編導王浩介紹,《為時代放歌》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文藝專題片,其所呈現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種文藝形式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具有一定代表性。該片攝制歷時7個多月,攝制組的足跡遍布了全國的22個省級行政區、43個城市,共采訪嘉賓233位,梳理了17000多分鐘的影像資料,圖書等其他類型資料近300份(冊),各類照片、圖片近1000張,文字文檔資料近1200個,為中國文藝十年巨變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
文藝評論家向云駒認為:“在豐富史料和采訪成果的基礎上,《為時代放歌》反映了十年來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真實狀態,其中既有巨大成就,又有政策解讀;既有黨的領導,又有民眾的參與和社會的擔當,它反映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有深度、有廣度的大發展大繁榮,這使它具有了非常高的權威性?!?/p>
豐富歷史實事和權威統計數據基礎上的理論分析,也是提升節目權威性的關鍵所在。中央編譯局黑龍江大學文化發展戰略研究基地、中央編譯局理論與現實研究中心教授胡長栓認為,《科學發展鑄輝煌》在理性反思中呈現了科學發展觀理論產生的前后過程,突出了科學發展觀對于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紀錄片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更加自覺貫徹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深遠歷史影響。
《文藝與批評》副主編李云雷說:“《科學發展鑄輝煌》以一幅幅畫面顯示了中國前進的足跡。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影響將是根本性的,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如何講述中國的故事,如何闡釋中國經驗與中國道路,《科學發展鑄輝煌》無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p>
生動展現歷史畫卷
藝術的表現手法和深厚的感染力也是優秀電視節目應當具備的特質。在這一點上,相對于其他類型的節目而言,電視劇無疑具有更多的優勢。電視劇《焦裕祿》自10月2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當日首播收視率就順利破1%。與此同時,中國網絡電視臺也對其進行了同步播出,截至11月5日,中國網絡電視臺《焦裕祿》專題網站多終端累計訪問用戶2650萬人,頁面訪問量3.47億次。各大網站上,電視劇《焦裕祿》相關話題也引起網民熱議。
專家表示,電視劇《焦裕祿》之所以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與其在藝術上的創新是分不開的。該劇從焦裕祿27歲講起,從他抗匪“保田”、抵抗日軍到新中國成立后擔任蘭考縣縣委書記,全方位展現了焦裕祿的人生畫卷,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焦裕祿的新視角。網友評價該劇“敢說實話、針砭時弊,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都認真觀看、學習的好劇”。專家指出,《焦裕祿》開創了英雄模范劇的新思維,不再只是寫好人好事的模式,而是通過戲劇沖突,把一個豐滿真實的焦裕祿呈現在觀眾面前。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該劇在以人為本的高度上,重新審視焦裕祿,是對焦裕祿精神的新發現。
與此同時,《科學發展鑄輝煌》、《跨越——文化改革發展十年巡禮》、《為時代放歌》等紀錄片和專題片也力求在紀實基礎上突出藝術創新,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認可。
王浩表示,《為時代放歌》的腳本從第一版到成片共易七稿,主創人員一直在不斷進行改進和補充?!懊髦校瑪z制組漸漸確定了一個嶄新的專題片創作模式,那就是將文藝的內容和專題片攝制手法相結合,用十年來標志性的文藝作品來展現文藝大發展大繁榮所取得的成就,同時以專題片的視角,透視并關注這些典型文藝事件背后的小人物們,通過發掘并梳理他們的人生故事和心靈軌跡,來表達一種細膩的人文情懷?!?/p>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