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發展需要增強創造活力——十八大精神對文化發展的一點啟示
三、增強創造活力,需要把握機遇和應對挑戰,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把握機遇和應對挑戰,是為著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為此,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其中就文化發展而言,是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體制,基本建成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因為“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作為“發展新要求”的重要方面,它的“兩手抓”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一是文化產業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實際上,這里也有個“文化的人”和“人的文化”的關系問題。
我們所說的“文化的人”,“文化”所指乃是沉淀為集體人格的“文化史”;而所謂“人的文化”,“文化”所指乃是建構民族精神的“文化觀”。我們在關注“以文化人”之時,更應關切“以人創文”。為什么我們要屢屢申說“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就因為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沉淀為集體人格的“文化”的束縛,就因為我們要呼喚構建民族精神“當代性”的新文化。事實上,沉淀為我們集體人格的某些文化觀念,還會固化為體制機制并形成相應的文化生產方式。
我們當然也期待文化建設能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但這還有待于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有待于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健全,有待于文化管理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文化政策保障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四、增強創造活力,需要順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需要深刻理解上述總依據、總布局和總任務。參與十八大報告起草組工作的學者,指出將總布局由“四位一體”擴展為“五位一體”是十八大《報告》的“八大亮點”之一。而我們注意到,從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1986年)延續到十六大的“三位一體”,到十六屆六中全會(2006年)拓展為“四位一體”再到十八大明確的“五位一體”,“文化建設”是最初“鼎立”的三足之一。“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說明“文化建設”要更廣泛地拓展自己的關聯度,要將所謂的“文化界”融貫到“總布局”之中。
毋庸諱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都必然對我們的文化建設產生強力的驅動和深刻的影響。事實上,《報告》談到“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活力、新動力、新體系、新優勢,也是我們文化建設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需要認真去考慮、努力去借鑒、積極去探索的重要工作。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預言:美國的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鎮化,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這“兩大引擎”或許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著眼點。在我看來,文化建設在這方面的著眼點,不只是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而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在于構建現代文化生產方式并實現文化內容生產的現代化。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