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創新”實現“三貼近”——江蘇省文聯“雙百”惠民活動紀實
2012年10月17日夜,江蘇常熟石梅廣場。
雖寒風習習,但“梅花”香氣襲人。
江蘇省文聯與蘇州市文聯、常熟市文聯共同主辦的“江蘇·蘇州梅花獎藝術家走進常熟惠民專場演出”如期舉行。
舞臺下,趕來免費觀看的市民、農民們穿著外套、毛衣,在深秋的風中聚精會神,不斷地搓著雙手。
舞臺上,演員們穿著單薄的演出服熱情地表演著——從錫劇、昆曲到蘇州評彈,從豫劇、蘇劇、京劇到喜劇小品、滑稽戲;從“一度梅”陳云霞、孔愛萍等,到“二度梅”王芳,再到梅花獎大獎獲得者顧薌,都是戲劇界名家大腕的身影。
父親剛剛去世的江蘇省劇協駐會副主席、省梅花獎藝術團團長黃霞芬說:“這次演出是早已定好的。我是這次演出的組織者,如果我不參加,演出會受影響,損失最大的是觀眾,我不能對不起觀眾。”
演出結束后,十八大代表顧薌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在蘇北參加惠民演出,是在寒冬臘月,雪剛下過,但卻有幾萬觀眾擠著來看我們演出,人頭攢動,有的站在凳子上,小孩騎在大人的頭上。在城市劇場里的商業演出,哪有這樣的場面?一個演員,最大的價值應該是得到大眾、老百姓的認同,這是金錢和任何榮譽都無法相比的。”
而這不過是江蘇省文聯文藝惠民活動的一個縮影。“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文化工程,加大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十八大報告中的這一論述,正是江蘇省文聯文藝惠民活動的宗旨所在。
從“三無”到“三創新”
江蘇省文聯組織的百名藝術家百場惠民演出活動自2008年開展以來,演出累計超過700場次,參演藝術家、演員、舞臺工作人員超過2.2萬人次,惠及觀眾人數達120萬之多。
最初的文藝惠民活動只是惠民演出。后來,從舞臺藝術延伸到了展廳藝術,延伸到攝影、書法、美術等各種藝術門類,擴展到多種藝術門類的文藝惠民活動。
2008年1月,江蘇省文聯新任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慧芬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調動文聯豐富的藝術家資源,來為廣大群眾服務,為社會的和諧服務,實現“三貼近”。為此,她召集老中青藝術家召開了一個有關文藝惠民活動的座談會。會上,大家談到最多的是“三無”難題:無經費、無演出車輛、無舞臺設備。
怎么辦?不為,或者少為?要么放棄心中美好的愿望?或者將愿望“打折”?
思來想去,王慧芬否定了這兩種想法。她提出了三個“創新”:
第一個“創新”是創新思路。打破傳統那種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下基層演出的模式,化整為零,以小分隊的形式下到基層,多推一些著名藝術家單人、雙人的節目,不搞或少搞群體性的舞臺節目。同時,點燃各地市縣文聯的熱情,與他們一起舉辦文藝惠民演出。
王慧芬的這一設想很快變成了現實。越來越多的著名藝術家不斷加盟,觀眾也成幾何倍數增長,活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并逐步成為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著名的“文化下鄉”品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譽。江蘇省宣傳部門撥給的經費補助也一年年水漲船高。第一年百名藝術家百場演出,只有50萬元,第二年、第三年……開始上升到60萬元、70萬元、80萬元……到今年,補助達到了100萬元。即使這樣,每場演出的補助加起來也不到1萬元,因為他們的惠民演出,每年往往超過100場。
第二個“創新”是創新機制。“雙百”惠民活動不是昔日的“填鴨式”服務,而是實行了新式的“菜單式”服務,各地可以根據當地老百姓的口味,點名要哪個演員去表演,或點名要哪個劇種、哪個節目。
為此,江蘇省文聯建立了一個豐富的演藝專家庫,將100多名各個門類有實力和影響的演員入庫,以便隨時根據各地群眾的口味安排不同的演員。比如,蘇南百姓愛欣賞越劇、滬劇、昆曲、蘇劇、錫劇、蘇州評彈等,就派越劇、滬劇、昆曲、蘇劇、錫劇、蘇州評彈的演員去演出。蘇北群眾喜歡淮劇、京劇、梆子戲等,就派淮劇、京劇、梆子戲演員去演出,這樣,文藝惠民演出就更科學,更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第三個“創新”是創新形式。先前,江蘇省文聯都是主動上門聯系文藝惠民,而受益的地區被動接受,而當“雙百”惠民的芳香飄遠后,許多地方主動上門來請他們。從此,江蘇省文聯的惠民演出,就與高淳縣的“螃蟹節”、豐縣的“蘋果節”、椏溪鎮的“慢城”藝術節等等節慶文藝匯演聯系在了一起。一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江蘇省文聯還策劃組織主題性的惠民演出或展覽。
江蘇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楊企鵬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他們將“雙百”文藝惠民演出模式進行復制,從舞臺擴展到展廳,從單項演出變成囊括演出、攝影、書法、美術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惠民“活動”。惠民“演出”變成惠民“活動”,雖是兩字之變,卻是由一兩個協會的忙碌,演變成江蘇省文聯多個協會共同的忙碌;一兩種惠民的聲音單曲,變成多部門的交響合奏。
如今,“雙百”文藝惠民活動,已經成為江蘇省公益文化事業的著名品牌。
近兩年來,江蘇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鄭澤云一直帶領藝術家深入到基層演出,他說:“參加惠民演出的都是名演員,基層城鄉居民平時很難看到現場演出,我們就是要把著名藝術家的舞臺搭到老百姓中間,把藝術送到老百姓心間。”江蘇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葉飚榮則告訴記者,“針對以前赴蘇南地區次數多、到蘇北地區次數少的問題,我們文聯黨組又規定:一個區、縣不管演多少場都只能算一場,依此拓展惠民活動的覆蓋面。”
在南京采訪時,巧遇江蘇省豐縣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的領導。他們是專程來邀請省文聯組織藝術家在豐縣“第23屆紅富士蘋果節”期間進行惠民演出的。在他們擬定的節目單上,除了蘇北人愛聽的京劇、梆子戲外,還有川劇、相聲、口技、模仿秀、魔術、小品等多彩的節目。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