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游文學:疏導網絡游戲中的孩子
供圖:王瓦娜
北京大學教授冒大衛對網絡游戲非常抵觸,平時的愛好是讀書和戶外運動。在自己有孩子之前,他只打過一次網絡游戲,“打完后內心有很深的罪惡感,從來不想對人說自己還干過這事兒。”有了孩子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也極力反對孩子玩網絡游戲。
和冒大衛教授一樣,許多家長對網絡游戲的態度不是反感,就是擔憂,怕孩子一旦沉迷于網絡游戲,后果不堪設想。
然而,熱愛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游戲對孩子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們在游戲中不沉迷,在虛擬世界中不迷失,又能從游戲中受到教育。網游文學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洋為中用”創新成功
近年來,我國少兒出版界的有識之士與網絡游戲合作,創作少兒網游圖書,在引導孩子從線上到線下,從游戲到閱讀的轉變上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其中,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獲得在青少年中最流行的網絡游戲“植物大戰僵尸”的授權后,組織國內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精心創作、出版了《植物大戰僵尸》系列圖書,今年年初上市后,目前的發行量已突破500萬冊,取得了巨大成功。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軒對這次成功的“洋為中用”很為贊賞,他說:“美國人用中國文化元素成功創造出了《花木蘭》《功夫熊貓》,不僅大賺中國人的錢,還成功傾銷了西方文化。而今,《植物大戰僵尸》系列中文圖書,利用美國人的游戲元素做外包裝,內核卻是自信、寬容、友誼、信任、勇敢、愛心等貨真價實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讓西方元素為中國文化的發揚鳴鑼開道,充分體現了出版人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文化擔當意識。”
“植物大戰僵尸”游戲開發商寶開公司總部在美國,其亞太區總裁詹姆斯表示:“合作之初沒有料到會有如此大的成功,過去認為游戲與少兒閱讀是對立面。這次合作把游戲與閱讀拓展到一個新領域,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下一步,我們將把中國的這種創新帶到美國去。”
中少總社社長李學謙介紹說,高洪波、金波、白冰、葛冰、劉丙鈞等國內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加盟《植物大戰僵尸》系列圖書的創作,守住了網游文學道德底線與文化品質。“這次全新的嘗試讓我們看到了兒童文學新的生機與活力。”
從指尖游戲到心靈閱讀
《植物大戰僵尸》系列圖書在孩子們中引起的反映引人關注。
馮惠燕是北京市第一幼兒園園長,自從她的辦公桌上有一套《植物大戰僵尸》圖書后,“以前小朋友來我辦公室是找我聊天,現在就直奔那些書去了,不理我了。游戲是孩子的生命,孩子從小玩網絡游戲,就像我們小時候玩丟手絹,關鍵是我們大人怎么指導孩子玩游戲,這套書最棒的作用就把孩子們從游戲中轉到了閱讀上來。”
中央廣播電臺睡前故事主持人董樂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他們兩個都是‘僵粉’,2歲兒子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讓姥姥講故事,而且他要多吃豆子,多喝水,因為植物要補充能量和水。”
冒大衛教授的“網絡游戲觀”也發生了改變。“我開始很反對兒子玩這款游戲,但這套書讓我發生了轉變。因為書與游戲的關聯,使他在閱讀上進一步拓展,養成閱讀而且是反復閱讀的習慣。另外,今天早上他不想去上幼兒園,我告訴他,你要像植物們那樣勇敢,結果他就給自己貼上堅果的貼紙。我知道,堅果的個性特點是堅持,他就是這么給自己加油的。”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父母都像冒大衛教授一樣,開始反對孩子玩游戲,但后來都鼓勵孩子讀這套圖書。而在當當網今年暢銷書排名榜前10名中,這套書是唯一的當年新書。
疏導網絡游戲中的孩子
網游文學現象也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學界人士的關注。
著名青少年問題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我玩過‘植物大戰僵尸’的網絡游戲,作為一個兒童問題研究者,我當時的感受是,這樣的游戲固然可以鍛煉兒童的心智,卻缺乏對兒童成長需要的細心關照。當我看了《植物大戰僵尸》系列童話,我很欣慰,這才是真正適合兒童的作品,充滿兒童的心態和視角,有著純粹的兒童語言與情趣,這個創意,開辟了網絡游戲兒童化和審美化的全新范式。”
中國社科院小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心理學家張梅玲說:“當代孩子有兩大問題,一是愛玩電子游戲,這是堵不住的,必須疏導;一是讀書讀的太少,我看網游文學一下子解決了這兩大問題。”
今年已是80歲的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束沛德說,他是從兩個孫子那里第一次接觸到網游文學,“這套書富于民族文化底蘊,讓你在閱讀中既享受到游戲性的快樂、幽默和驚險,又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把真善美、智仁勇撒播到兒童幼小的心靈深處。塑造民族未來性格,培育孩子優美品德,也就該這樣一點一滴、一步一步地夯實基礎。”
《植物大戰僵尸》系列童話作者之一白冰說:“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家長擔心孩子沉迷于網絡與游戲,網游文學是一條拯救之路。”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