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輝:堅持四個統一 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只有血脈永續,我們的民族才能充滿活力;只有精神家園殷實,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有意義和方向感。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有堅實而獨立的文化根基和鮮明而有尊嚴的文化形象,就必須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深邃的思想構建。文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必須立足實際、遵循規律、明確方向、堅定信念,堅持先進與豐富、精神與主體、傳承與創新、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堅持先進與豐富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這里內在地蘊涵了“堅持先進與豐富相統一”的思想。在我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有兩個基本體征,一是先進,二是豐富。落后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貧乏也不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在先進和豐富兩個方面大力推進文化建設,使之與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相適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堅持先進和豐富相統一的根本保證;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堅持先進與豐富相統一的基本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是堅持先進與豐富相統一的根本要求。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領人民精神生活,就能使文化產品的人民性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使人民的歷史主體、價值主體和實踐主體地位得以彰顯,這是先進文化的基本內涵。同時,因為人民精神世界的豐富和人民對精神生活的多樣需求,也必然要求文化產品的多樣和豐富。“三貼近”原則中的“實際”、“生活”和“群眾”都是最豐富和最多樣的,貼近他們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豐富性訴求。
在先進與豐富這一對關系中,先進是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更為根本的方面。豐富是在先進指導下的豐富,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攝之下的豐富。同時,豐富對于先進又有正向推進作用,豐富的不斷積累和提煉,可以為先進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可以說,沒有先進性的豐富,不是真正的豐富;同樣,缺乏豐富性的先進,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先進。
堅持精神與主體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部分,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這意味著,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基本目標之一。建設文化強國需要一定的主體條件,需要進行人的人民性素質和公民性素質的建設和培育。文化強國的落腳點是在人民上的,是在人民的精神上的,其著力點應在以文化來立人、強民,通過立人、強民來實現我們的文化強國夢。這就要求在文化建設中始終堅持精神與主體相統一,使主體成為擺脫動物性的文化主體、擺脫物質性的精神主體,實現賦精神予主體。優秀文化產品是人類靈魂的鐘聲,它可以加強和推進對主體的心靈建構和精神提升,因此,文化建設必須激發其自身立人的理想和熱情,充分發揮其對于人的建設的重要作用。
堅持精神與主體的統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德教來從精神上化人、育人,使主體統一于精神,或使精神統一于主體,彌合主體與精神之間的裂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培育主體的美德認知能力,使其知真假、曉善惡、識榮辱、辨美丑。要積極培育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社會生活中不乏假以真出、惡以善出、辱以榮出、丑以美出的現象,要引導人們注意現象和本質的區別,不以現象遮蔽對本質的認知。其次,應培育主體的美德踐行意志,意志源于責任,責任感愈強則意志力愈強,在我們這個時代,美德不僅僅是一種修養、一種教養,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因為美德不僅對于肯定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通過肯定人來肯定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再次,還應營造一種崇尚美德的社會氛圍,培育一種朝向真善美的時代風尚,實現社會環境要素對人的肯定性精神要素的積極配置。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