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輝:堅持四個統一 建設文化強國
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
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傳承與創新的統一。一切文化都是當代文化,傳承是其基因,創新是其生命。沒有傳承,文化就沒有積淀和底蘊,就會失去歷史血脈;沒有創新,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跟現實結合,其意義的生長與豐富就會受到阻礙,就會失去時代精神。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既要注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建設其傳承體系,弘揚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傳統和歷史語境的前提下,以一種當代視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來關懷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從中提煉、挖掘出新意蘊、新向度、新品格,使傳統文化在保持精華的基礎上被賦予嶄新的時代意義。傳承是蘊涵創新的傳承,也只有蘊涵創新的傳承,才能更加有效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始終保持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文化創造活力著眼于創新,但其內涵也離不開傳承,是蘊涵傳承的創新。文化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地跟新時代、新實踐、新主體、新需要、新思想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滿足人民需求。文化創新同科技創新一樣,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當代實質上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不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傳承創新發展過程。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是文化強國建設的發動機,因此,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的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堅持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些要求內在地蘊涵了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辯證法,主張要把文化發展和文化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堅持快速發展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呢?應該說,快速發展,尤其是更多地受市場調節的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由于產業資本的逐利本性,它與經濟效益是必然地緊密連結在一起的,有快速發展一般就會有經濟效益。而社會效益則不然,它不必然地和快速發展連結在一起,二者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時反而是成反比例的。因此,對于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必須一再強調,反復強調。
堅持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首先要明確只有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快速發展才是良性的、好的快速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從實質看,從長遠看,社會效益都是比經濟效益更能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既要在快速發展中為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劃出底線,更要對其做高標準要求。這是我國近十年來文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如果有的文化生產部門只注重追求發展速度,至于社會效益、精神效益方面則以不碰觸、不突破底線為限,不是向高標準看齊,而是著眼于最低標準,堅守的是道德底線,而非道德高原,這就會使部分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始終在底線徘徊。因此,即使發展文化產業,也必須堅持內容為主,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以始終堅守精神高原為榮。只有這樣,文化才能真正成為“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才能真正具有恒久的家園魅力,才能真正聚心、化人、立民、強國,也才能真正形成富有競爭力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單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