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虛假宣傳 濫竽充數,請止步吧!
最近演員文章有點火大。他在微博中怒斥:將要上映的一部電影以宣傳其為主演的方式來欺蒙觀眾,事實上這部戲他只拍了不到兩天時間,片中也只露了幾個鏡頭,宣傳時卻變身領銜主演。友情客串卻被當作欺騙觀眾的幌子,難怪文章會發飆。片方打著當紅明星主演的名號,把不明就里的觀眾騙進影院,增加票房,如此“乾坤大挪移”的營銷方式也著實讓人無語。
近年來,電影、演唱會等文化領域涉及虛假宣傳“掛著羊頭賣狗肉”的事件頻頻見諸報端,大有愈演愈烈之勢。2011年,一張《致命請柬》的海報讓演員黃渤陷入“被主演”的漩渦,致使黃渤不得不寫博客聲明與此片無關,并向受騙的觀眾道歉。幾年前,一場名為“刀郎深圳演唱會”的演出也與事先的宣傳嚴重不符,整場演出刀郎只唱了5首歌,引起觀眾不滿。今年初,張信哲、梁靜茹“愛茹潮水”洛陽演唱會引發“罵如潮水”,原因是大量酒吧歌手充場,梁靜茹唱3首歌就退場,張信哲遲遲不見人……這一系列“頂包”事件傷了觀眾,也傷了演員。
不知從何時起,虛假宣傳這個怪現象已經不是某些電視廣告、美容機構的專利了,開始擴散至整個文化藝術領域。一些演唱會、影視劇甚至畫展和圖書,在宣傳推介時往往夸大其辭、指鹿為馬,明明是“拼盤雜拌”演唱會,非要以某個明星命名,只不過露了幾個面,名字卻非要被放在主演一欄里,大師礙于情面不過對書作略加評價,卻被當成推薦語赫然印在封面上……被蒙在鼓里的觀眾和讀者無從判斷其真偽,被吸引看過之后才知道貨不對板,只能大呼上當。
如此“宣傳”,無非是營銷方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優勢,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運用此種手段的長遠效應又如何?對于天花亂墜的宣傳攻勢,觀眾和讀者一開始可能會抱著一顆信任的心去排隊買票,但是經過幾次“狼來了”以后自不會輕易再上當;而演員和歌手在被無情地利用了之后,也會如文章一樣心灰意冷,聲稱自己以后“堅決不客串”。如此一來,片方和主辦方可能會獲得一時的利益,可是卻永久失去了信任。對于商家來說,誠信度為零,有什么比這更可怕的呢?濫竽充數遲早會被識破,魚目混珠還是會被挑出,與其浪費時間在弄虛作假上,不如實實在在提高藝術水準。筆者希望相關部門能出臺相關規定和加強監管,讓虛假宣傳無容身之地,同時也想對經營者勸一句:虛假宣傳,請止步吧!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