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文藝生產中的浪費現象也值得警惕
“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討論已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從很多媒體的報道來看,對“浪費”的聚焦更多集中于接待宴會、會議慶典等方面,那么文藝生產領域是不是也存在值得警惕的鋪張浪費之風呢?答案是肯定的。
君不見,每逢年底,各大衛視在跨年晚會大戰中比著“燒錢”已成常態,但我們見到的大多數晚會,除了排場的確足夠大,內容卻沒有特色,形式也毫無創新可言;現在不少地方熱衷辦節,形形色色的文化節慶活動遍地開花,且規模規格互相較勁、競相攀比,這種講排場、比闊氣、要檔次的辦“節”風氣,實在勞民傷財;再看一些影視“大片”,為了追求所謂的宏大氣勢,劇組在購置設備、建造基地或演播廳之前,并未充分計算后期的開發與回報問題,只是為了滿足一時之需,結果是一期節目或一部影視劇拍攝完畢,一些高檔設備就再無用武之地,影視基地由于不符合其他影視拍攝需求,也不符合人們的旅游需求,最終只能閑置;另外還有數據顯示,目前內地每年播放電視劇需求量大約在7000集左右,可是每年拍攝出來的電視劇達17000集之多,許多劇目上馬之倉促、質量之低劣都令人瞠目,其實在投拍之初就可以斷定其難以找到播出平臺,以致每年一半以上的電視劇只能放在倉庫里發霉;還值得一提的是,各地近年推出了許多大型的舞臺劇目,投資動不動就上千萬元,但演了幾場就刀槍入庫。上述現象不僅是文藝生產領域鋪張浪費的表現,其實更是當下藝術生產過程中藝術手段匱乏的具體反應。
一臺文藝晚會如果一味追求“人海戰術”和華麗的舞臺效果,就會忽略節目本身的藝術價值;一部作品如果極盡奢華,其藝術品位就會大打折扣。文藝生產鋪張浪費現象的不斷凸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藝作品質量大幅滑坡。我們時常看到,一些策劃出來的大活動、大制作,往往見量而不見質,重心在外在的轟動效應上,而不是文化的內在資源上。這種忽視藝術本身的質的要求和發展目標,結果往往是導致泡沫藝術或虛假繁榮。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消耗資源的藝術生產手段,去達到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人類精神文化的創造性從物質資源的浪費中解脫出來,無疑應是今后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短時間內徹底消除文藝生產領域盲目追求奢華的現象并非易事,如何又快又好地剎住熱衷包裝、講究排場之風,把更多的錢應用到真正的藝術創作中去,仍是當前乃至今后文藝生產亟須引起重視的問題。所幸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和觀眾加入到堅決反對文藝生產鋪張浪費的行列,讓文藝生產真正回歸到藝術本體上來的目標相信并不遙遠。
(編輯:子木)
· | 中央和地方各大媒體報道成都文藝志愿服務活動 |
· | 哈爾濱市曲協組織文藝志愿者義演展大愛 |
· | 各地文藝界情系雅安 |
· | 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赴隴南演出 |
· | 文藝支教發布實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