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找回樸素的年味
一段吐槽過節的視頻這兩天被頻繁轉發。短片中那句對“過場”般過節的概括——“吃速凍水餃、穿淘寶新衣、錢包變紅包、群發短信大拜年、3天要相8次親”,讓人們不勝唏噓,也深有同感。
我們深深懷念的、那種有“年味”的春節,其實并非指一個簡單的時間點,而是一系列連貫的、有著綿密滋味的文化活動。民謠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個看似細節化、市井化的“過年”過程,內中隱藏著對生活本身的虔敬和專注,隱藏著一種清火祛躁、返璞歸真的力量。
說現在的春節缺乏年味,也是在說今天的生活缺乏這種細膩與質樸的感覺。流水線生產的食品,肯定不會像手工烘焙的那樣飽含感情;而在平面化生活的時代,每個家庭都很難有自身獨特的質感。哪怕是春節,你也和你的鄰居一樣,喝同一款飲料、看同一檔節目、談論雷同的話題,話題或是房貸車貸、或是升學升遷、或是找工作相親,語氣和平時一樣焦慮,壓力和平時一樣“山大”。老人們剛要舉杯叮囑幾句,就發現兒孫輩不是在發短信就是在刷微博,只能訕訕作罷。這個心境之下,即使貼了窗花春聯、放了煙花鞭炮,年的味道還是那么遙遠。
中國人那么在意這個節日,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春節提供了一個“精神上的故鄉”。親友相聚、闔家團圓的過程,其實也是每個人回歸這個精神故鄉的過程。而故鄉的意義,就是要告訴一個人,你從何處來,有怎樣的力量,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每個人都適宜在此時自我梳理和展望,歲月更始會助我們撇去虛名浮利的泡沫,倫理親情會讓我們更清楚生活真正的價值所在。竊以為,這是春節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而所謂“過出年味”,就是守護這個價值以避免其式微。
鞭炮的氣味和餃子的香氣,都是我們概念中的“年味”。但重要的不在于這兩個物件,而在于幾代人團圓的快樂和全家共同和面、搟皮、包餡的幸福,以及這個過程中專注當下、靜若安好的心境。如果想過一個真正的年,試著提醒自己減少應酬寒暄、放下電子產品、調小電視音量,暫別日常的焦慮和郁悶,真正和家人平靜悠閑地團圓守歲、圍爐夜話。也許這樣過年,不僅能找回些春節的味道,也能在不經意間發現更好的活法。
至少今年試一試,在找回年味的同時,也找回生活該有的味道。
(編輯:偉偉)
· | 讓年味更濃一些 |
· | [新華時評]“年味”不在花錢多 |
· | 年味越來越濃了 |
· | 臺灣:景氣回暖年味濃 |
· | 湖北大山里的文化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