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書法教育進課堂”
編者按
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來,書法進課堂引起了各方關注。本報昨日4版刊登報道《書法教育進課堂,能否化解漢字危機?》,今日“光明時評”刊發(fā)三篇不同角度的評論,以供讀者全面觀察,以助主管部門兼聽廣覽。
書法進課堂有助傳續(xù)中華文化
字寫得如何,曾經(jīng)是衡量一個人受教育水平的一個標志?,F(xiàn)在情形不同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但寫字仿佛離人們越來越遠。電腦、手機普及之后,再拿起筆來,要么是提筆忘字,要么是寫不好字,更不要說獨享添香研墨、筆走龍蛇的那份怡情和超脫了。
難怪有人說“漢字危機”出現(xiàn)了,擔心長此以往,書法只會在文化遺產(chǎn)上留下它的名錄了。
教育部日前發(fā)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從今年春季開學開始,書法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毒V要》還特別指出,中小學書法教育不舉行專門的考試,不開展書法等級考試。
一段時期以來,書法教育淡化,全民寫字水平下降,對文字的感知、欣賞能力也在下降。此次走進課堂,走進校園,讓人們欣慰,書法教育終于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其實,在這之前,一些省區(qū)已在課程中安排寫字教育課并要求保證課時,編寫了專門寫字教材,組織開展師資培訓,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當然,這一次不同,這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面向全體學生,發(fā)出讓每一個學生寫好漢字的訴求:中小學書法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達到規(guī)范書寫漢字的基本要求。這并不是期望每個人都成為書法家,也不會用考試來施壓,這本是中國人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的確,在電子化的今天,手寫體的式微不可避免。但寫字教育不是小事,它關涉中華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漢字,是我們的民族財富和文化記憶。“無色而具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具有音樂之和諧?!睍ń逃粏螁问菍懽终n。中國人,寫好中國字,本質上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護和傳續(xù)。
教育不是功利的,需要教授一些無用之用,書法教育正有此效。工工整整寫字,對應的是堂堂正正做人。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學生時代,大抵是把筆時間最長的一段時間。每周能有一段凝神靜氣,悠然心會、浸潤于墨趣書韻之中的感味,是一種身心俱佳的修煉?!白髯中形?,文以載道;以書煥彩,賦以生機?!惫P墨間,蘊才華,顯風度。
周汝昌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解釋:“字”,確實有“繁衍孳生”義,例如“字”的本身造字構成,就是一間房屋內(nèi)有“子”孫。再如,古漢語里女子嫁人,叫做“字”某某。這豈不也就是結合、生育的含義?是以,字是生,是活,是發(fā)展,是衍殖。
此解不正是漢字趣味所在?又有多少這樣的釋義還待我們在書法課堂上去領會、挖掘?
書法教育進課堂違背教育原理
教育部2011年就出臺《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要求各地開展書法教育,但卻因種種原因并未得到預期效果。首先是課時的問題——中小學現(xiàn)在的教學計劃安排得滿滿的,幾乎拿不出課時給專門的書法教育。其次,書法教育的師資難找——一般老師都不能勝任,聘請書法名人費用不菲。再者,書法教育必需的硬件難以保障——學校沒錢購置書法教育所需的碑帖、掛圖、書籍等必需資料,至于設置專用書法教室就更奢侈了。
教育部推行“書法教育進學校”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何貫徹落實,則充滿爭議。綜觀各方面的意見,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電子化的今天,手寫漢字是不是教育應該特別關注的?二是即便支持書法教育的理由很充分,可是書法教育的相關師資和經(jīng)費如何保障?三是教育部的這一書法教育通知原則上應全國普及,但顯而易見,目前根本不可能在全國大多數(shù)中小學貫徹落實。
根據(jù)教育學原理,學校教育不能什么內(nèi)容都納入,而應該根據(jù)今天和未來生活的要求,精選教育內(nèi)容,科學安排教學計劃。眾所周知,今天我們寫字的能力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和手機輸入,而非人工手寫。如果我們?nèi)匀豢床坏竭@些現(xiàn)實,而是固守每個學生都必須寫出一筆漂亮的字的要求,那么就明顯違背了“教育要為學生當下和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學基本原理。
這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字母文字國家的教育工作者有著清晰的認識。最近,英國《金融時報》助理主編吉蓮·邰蒂撰文《電腦時代,你還“草書”嗎?》,指出很多美國教師認為,在數(shù)字時代,強迫兒童用他們以后幾乎用不到的字體寫字是浪費時間;教育內(nèi)容應當?shù)玫絻?yōu)先對待,讓孩子們?yōu)橛嬎銠C時代做好準備——在全球化經(jīng)濟時代,真正重要的是鍵盤,而不是書法。誠哉斯言!
老實說,“書法教育進學?!笔墙陙怼皩W校是個大籮筐”的又一個生動表征。比如,禁毒重要,于是“禁毒教育進學?!?;防艾滋病重要,于是“防艾教育進學校”……但如果什么都重要,什么都進學校,那么還談什么精選教育內(nèi)容?教育學原理強調,學校教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良好的教育應該在這些有限的時間內(nèi),給學生精挑細選最重要的內(nèi)容?!皶ń逃M學校”最好能三思而后行。
書法是否進課堂應聽學生意見
1962年,郭沫若曾為《人民教育》雜志題寫了一段話:“培養(yǎng)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guī)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yǎng)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成為書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必作為對中小學生的普遍要求?!?/p>
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50多年來,書法一直想進課堂,卻始終效果不彰?!拔母铩币欢吻也徽f,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改革開放以后,也不見很大起色。究其原因,學生不認同是重要原因。
很長時間以來,書法,特別是毛筆書法,已不是讀書人必須掌握的技能,而是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種藝術形式存在著。在教學中,它已從必修課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成為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一種途徑。但提高素質的方法多種多樣,書法并不具有唯一性,比如音樂舞蹈、跑步做操,都可以成為提升素質的手段,因而書法進課堂得到的響應并不熱烈。加之目前學生課業(yè)壓力過重,再加一門非常耗時耗力的書法課,確實讓人吃不消。
郭沫若講了學書法的好處,但事情往往有兩個方面。孫過庭在《書譜》中,對佳書贊美的同時,必有對俗書的抨擊,可知學書法若學不好,不僅得不到“鐘張之精、二王之妙”,反而會落得一身俗氣。中國歷史自有開科取士之制以來,能夠金榜題名的那些人幾乎都有一塊書法的敲門磚,及至位列朝堂,則忠奸混雜,賢愚并存,且諛媚庸俗者尤眾,可見書法對人的素質,特別是道德養(yǎng)成起不到根本作用。
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從技術層面開始,最終影響到人的心靈,達到“道”和“美”的境界,其過程曲折美妙,沉浸其中,其樂無窮。但如果對此不感興趣,則味同嚼蠟,了無所得。美國職業(yè)籃球教練員們評價一個運動員時常說,他有天賦,有閱讀比賽的能力。學好書法,同樣需要天賦和閱讀的能力。不可否認,青少年中有很多人會對書法一見如故,但也會有相反的情況。就像一些孩子不喜歡彈鋼琴、不愿意跑步、對奧數(shù)沒有興趣一樣,肯定會有學生甚至很多學生不愛動毛筆,我們應該寬容這些孩子,幫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天賦。
書法進課堂的本意當然好,但是如果學生不認同、不想學,實際效果與本意必然相去甚遠,以致背道而馳?,F(xiàn)在,希望“從娃娃抓起”的東西太多了,但有多少真抓出效果來了呢?有時候,不是我們抓得不緊,而是學生們真的不愿意學或者不適合學。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學習書法的機會,但不能強迫他們。
(編輯:偉偉)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