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2-2013)》發布 文化產業告別熱運行進入拐點
我國文化產業在經歷了10年“熱運行”后,已經到了“拐點”。3月22日在京發布的《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2-2013)》,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上述判斷。在當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3年《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2-2013)》發布會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上,專家詳解了“拐點”帶來的四大變化,并提出了應對建議。
藍皮書指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將進入實質性的拐點。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盡管高于同期GDP的現價年均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仍然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但增速明顯放緩。根據測算,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6000億元以上,增長速度為18%左右。總體來看,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面臨著產業外部宏觀經濟形勢下行的壓力,以及產業內部政策效應衰減的影響,增長速度會在2011年的基礎上繼續減緩。伴隨文化產業改革出臺的種種優惠政策,在近年來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策效應已經接近尾聲。
藍皮書認為,我國文化產業有四個方面的重大變化。首先,文化市場已經從總體“短缺”轉向“短缺”與“過剩”并存,將迎來大規模洗牌和兼并重組浪潮。經過前一個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投資高峰期已過,發展的動力將從投資轉向消費,發展方式將從數量規模型走向質量效益型。其次,文化產業已經從“分業發展”走向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內各個行業主管部門主導的發展,將越來越為跨行業的融合發展取代,甚至為文化經濟普遍融合發展所取代。隨著“事轉企”改革的完成,國有文化企業與主管部門逐步脫鉤,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必將在文化市場推動大規模的混業經營和跨界發展。今后一段時間將是文化產業實現融合發展的高峰期。再次,文化產業將從區域性競爭發展走向統一市場條件下的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本位的發展模式將為國家層面、由綜合經濟管理部門主導的發展模式所取代。在這一背景下,區域特色發展、錯位競爭發展將會成為主流。最后,文化管理體制將從行政性的“行業分層管理”走向面向市場的綜合性大部制管理,部門合并已成必然,從而解決文化行政管理體系中條塊分割、職能交叉、效率低下的問題。
針對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扶持中小文化企業、中國廣電網絡體制改革、全球藝術品交易、電視網絡時代中的電視劇市場競爭、“云電視”、數字技術困局、互聯網商業與傳統出版業的利益博弈等方面出現的問題,藍皮書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