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的精神向度
文化產業是國家培育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廣告、影視傳媒、數字媒介等文化產品滲透于社會各個領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當前我國文化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消費文化所滋生的感覺文化正在侵蝕我們的社會生活和私人生活。
這種建立在對權力、財產追求基礎上的感覺文化,與道德意識分離,缺乏道德動力,必然導致享樂主義和腐朽奢靡風尚的出現。
文化產業依賴于市場,具有商業經濟價值,但文化產品的內容應呈現人文關懷和審美價值。可現在,一切都成了消費品,尤其是對膚淺的娛樂和消遣的迷戀,促使那些直接迎合公眾口味的商業藝術擴張,使得腐朽觀念破壞生活。這樣的文化,自然使人們看不到真實的社會狀況。
這種感覺文化既與道德相分離,亦與“形而上”的信仰相脫離,更與現實中的行為方式不相干,其文化的面紗下是赤裸裸的肉體性,正如尼采所言,“用對感官的誘惑,借助感官不斷地使精神腐敗而疲憊”。于是,對本能沖動的強烈渲染和突出,并通過加佐料的口味來刺激觀看者的感官,使其沉溺在瑣碎、無聊甚至色情的想象之中,這種肆意泛濫的文化洪流嚴重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不僅淹沒了文本,最終也驅逐了自己。
現在,許多人面對低級感官文化的刺激,甘愿放棄道德意志,主動屈從欲望,自甘沉淪與頹廢。一旦丟棄了人性關懷、文化批判與反思的視角,一個人的心靈高度必然下滑,那種對人性的渴望,那種精神生活中的真誠與真實的內心狀態就不復存在。真正有良知的文化產業,應抵制感性文化的彌漫,持守理性審視的立場,在黑暗荒蕪之處點燃精神之光。
針對低級感覺文化這類消磨人們意志的現象,文化產業應重建人們的意志力,使人們能夠抵抗病態,自我超越,重返健康的精神狀態。發展文化產業,要把文化意識和道德意識統一起來,才能遏制低級感覺文化的泛濫。要讓文化產業扎根于中國文化的德性精神,同時又對西方文化進行開放,激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等精神價值。如此,文化產業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