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性“命題作文” 劇本創作的新問題又來了
支持鼓勵地方戲劇創作近年成為多地政府關心的文化課題,但本土題材創作正變成指令性“命題作文”,且干擾多多,這讓劇作家們感到苦惱。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中國戲劇的繁榮,首先離不開劇本創作的豐富多樣。而如今,老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又來了。
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全國戲劇劇本創作和劇作家現狀信息交流會上,與會專家學者除了談到劇本專業創作機構銳減、編劇待遇偏低、隊伍老齡化、人才分流和青黃不接等老問題外,特別指出了當下剛剛出現的一個新問題:近幾年的劇本創作領域,出現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命題作文”式的創作現象。
與會者表示,各地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種種規劃中,某些政府官員特別熱衷于大力提倡把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景觀、古跡或風物特產等作為題材進行劇本創作,進而展現地域文化、獲取廣泛影響與經濟收益,并最終由“提倡”漸漸變成帶有行政指令性質的“命題作文”。
應當說,劇作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秉持一種自覺的地域情懷,為家鄉畫像、為鄉人立言、彰顯地方文化傳統與特色的做法,本身的確值得提倡。然而,一旦有了“命題作文”的色彩,劇本創作暴露出的問題就值得警惕了。
“領導介入創作,劇作反映出一點思考的問題,就認為不是主旋律。”原山東省劇協副主席、劇作家劉桂成說,“命題作文”式創作多以書寫當地英模人物為主,涉及到有些健在的英模,不光領導插手,其本人還要指手畫腳,甚至一些臺詞都要百般挑剔,這讓劇團和劇作家苦惱不已。
據劉桂成結合山東近幾年的劇本創作情況介紹,濟南某企業出了個女書記被評為勞模,省呂劇院馬上排個戲《書記大姐》;一個小縣城出了個賺錢的酒“秦池”,呂劇院馬上排個戲《秦池》;某縣大蒜豐收,劇院立即派人到當地采訪,排戲宣傳當地縣委書記。戲排出來后,領導組織觀看,上臺接見,鼓勵獎勵,劇院和劇作家們樂此不疲。緊跟時勢,脫離規律,正在成為一些地方的創作常態。長此以往,領導喜歡了,觀眾卻不見了。總是花錢做宣傳式的演出,忽視藝術創作規律的弊病就呈現出來了。對此,江蘇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副主任李明華認為,是政績的攀比心態滋生出這樣的“戲劇包工頭”,戲劇功能被政績的功利心扭曲。
與會專家認為,不是所有的題材都適合戲劇創作。勉強為之,只會助長題材選擇的功利性。各地政府在重視抓創作的過程中,假如忽略尊重藝術規律的題材規劃,結果很可能不僅造成劇本創作質量難以提升,而且還會出現大量同類選題撞車、重復生產和資源浪費的問題。應該看到,千姿百態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是戲曲賴以發生、發展的土壤,同時也賦予了戲曲濃郁的鄉土情味和強大的藝術生命力。“但并非所有的歷史人物、文化遺存都能夠入戲、適宜入戲——這個‘準入’標準甚至不完全由該人物、文物在歷史上的政治地位、知名程度來決定,而更多地取決于舞臺藝術的本體性質。”陜西省劇協副主席、省藝術研究所所長丁科民認為,戲劇是一種受舞臺時空限制的藝術,講究矛盾集中、講究故事動人、講究人物鮮活,還要為演員展示演技留足空間,不尊重這些藝術規律,不甄別題材是否具備編劇的基礎和條件、是否能夠提煉出反映歷史事件本質的主題、是否能夠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急功近利、一哄而上,是難以打造出好作品的。
不過,江蘇劇協主席汪人元認為,“命題作文”也不可一概反對。劇作家應邀、應約而作,歷來有之,且不乏優秀之作。如大劇作家老舍先生的經典作品《龍須溝》,來自部隊的當代劇作家孟冰的《黃土謠》《這是最后的斗爭》等作品都是極好的正面例子。中國劇協副主席、劇作家孟冰坦言,其大約80%的創作都可看作是“命題作文”。
問題的關鍵在于,藝術創作不是“攻打山頭”。各地政府對文化的重視、關心和支持,更多的要變成對民族文化認知、熱愛、扶持的一種政策托舉,而不要成為直接簡單的創作指令。試想,當劇作家每天都面對著陌生的素材和生活,沒有了創作的沖動,缺乏了那種真正的、獨特而深刻的個體生命體驗,又怎么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呢?
(編輯:子木)
· | 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夢主題 座談劇本創作與時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