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效、更科學、更人文——蘆山地震救援積極吸取汶川經驗
新華網北京4月21日電 20日8時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幾個小時之內,“蘆山”從一個鮮為人知的地名,成為全中國最受關注的“熱詞”。大量人員、物資以驚人的速度向這里集結。這場舉國動員的緊急救援,令人回想起5年前的汶川地震。諸多跡象表明,全社會都吸取了汶川的經驗。
高效動員能力
僅僅在地震發生一分鐘后,緊張有序的大救援啟動了——
20日早8時3分,中國地震局發布自動地震速報信息;
8時30分,公安部啟動一級響應機制;
13時,民政部向災區發送3萬頂救災帳篷、5萬床棉被和1萬張折疊床;
21時,衛生部組建的第一支專家醫療隊連夜趕赴災區……
1小時內,在京的中國地震局、公安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交通部等救災指揮系統各相關部門全部到位,通宵達旦展開一場遠程指導救援的戰斗。
除了政府部門,全社會都在極其短暫的時間里迅速動員起來了。上海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后,僅用2小時完成了動員和集結。5輛應急救援車、48名醫生、護士及后勤保障人員、4頂醫學帳篷,以及包括破拆、搜索、搬運等救援設備,心肺復蘇、外傷止血包扎等器械和藥品,輔助檢查儀器等全部準備完畢。這是去年末剛剛核準成立的16支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之一。
“這樣的快速集結能力,在汶川地震時是很難做到的。”救援隊隊長李增春說,此次攜帶進入災區的4頂醫學帳篷可以迅速在災區搭建起一座“移動醫院”。這是根據汶川抗震救災經驗和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國際活動的保障流程,最終形成的一套制度化救援規范。
科學理性救災
救援行動不僅牽涉部隊、醫療、民政等救災一線,因地震受到破壞的交通、通訊、金融等服務也與災區群眾息息相關。科學救災的理念在此次救援中得到極大強化。
地震發生后,交通運輸部在全系統啟動公路應急處置機制,通往災區的高速公路全部實施免費通行。公安部交管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四川各級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立即啟動一級響應機制,保障搶險救災車輛優先通行,快速處置交通事故,緊急投入抗震搶險救災工作。
記者一路上看到,由于趕赴抗震救災前線的車輛眾多,兩天來道路比較擁擠,通行比較緩慢。從雅安市至蘆山縣僅僅40公里左右,一些抗震救災人員卻走了10個小時。
很多網民呼吁,“不要盲目趕赴災區,造成交通擁堵,而應該給救災救援、生命救援留下通暢的通道。”“如果不是緊急事情,不要往災區打電話,將通暢的通信留給救災應急。”
“5年前,我走進直播間的那一刻,‘一切都是亂的’,電力、消防、醫療等信息從各方涌進來,大家都想救災,但誰先誰后,都不知如何是好。”在汶川地震發生2小時內率先主持電視直播節目的四川電視臺原女主播雷小雪告訴記者。
此次蘆山地震后,雷小雪在上海東方衛視主持了長達16小時的直播。她說:“如果說5年前,人們的勇氣大過了理性;而現在,人們會更加科學地應對地震和救援。”
多個服務行業都清楚地意識,特殊時期應采取特殊行動。電信部門將數萬名災區欠費用戶的手機開通,充分保障通信暢通。此外,針對地震災區房屋倒塌造成業務憑據丟失等實際情況,銀監會告知,銀行業機構簡化業務流程,如辦理掛失業務客戶只需提供姓名、賬號、銀行卡號中任何一種即可,期滿到柜臺經在銀行業務系統核對姓名、身份證號、存款金額、家庭住址等信息后即可取款。
汶川地震使人們認識到對災區群眾心理干預的重要性,北京市衛生局在派遣醫療隊時,特別要求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各組建一支15人組成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
人文意識濃厚
“此刻,我們都是汶川人”,這是汶川地震發生時被廣為傳播的一句話。面對災難,全社會都應抱以同情、施以援手。
蘆山地震后,地震災區一些失去聯系的人讓身在外地的親友心急如焚,互聯網網站、手機微博等新媒體力量為此編織起一道立體的尋人網絡。截至21日10點30分,網友已通過百度尋人平臺發布尋人信息1300多條,平安報備信息4000多條,已確認有6人與親友取得了聯系。
地震發生當天,多個電視臺都宣布停播娛樂節目。中央電視臺20日宣布綜藝頻道當晚停播一切娛樂節目。同時停播的還有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深圳衛視黃金檔的節目《男左女右》等。近期熱播的浙江衛視跳水節目《中國星跳躍》也宣布取消。
21日,電影《中國合伙人》發布會改變原來由3位男主角黃曉明、鄧超、佟大為合唱電影主題曲的計劃,改為合唱《祝福》,為雅安祈福。佟大為說:“今天本來是一場關于電影的發布會,但現在我們決定不談電影。”
“不要問,不要說,一切盡在不言中。這一刻,偎著燭光讓我們靜靜地度過。莫揮手,莫回頭,當我唱起這首歌,愿心中,留著笑容,陪你度過每個春夏秋冬。”
唱完《祝福》后,5分鐘的發布會結束了——一場與電影無關的電影發布會。全場記者報以掌聲。
“從汶川到蘆山,中國應急救援體系更趨成熟,盡管還有很多細節有待完善,但人們已經看到了更加快速集結、更加文明有序的中國力量。”復旦大學公共安全中心主任滕五曉教授說。(記者許曉青、仇逸、白瀛、劉詩平、徐博等)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