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抗震救災述評:生命至上 科學救治
個性化搶救傷員
防止延誤病情,診治多學科交叉,專家逐一制定救治方案
22日13時左右,在成都軍區總醫院迎來蘆山縣的傷員竹某。
她的傷情是最復雜的:傷后36小時運抵,懷孕3月有余,地震沖擊導致胰腺破裂,右足骨折,頭部挫傷,還有腹膜炎等癥。
為了準確判斷病情,及時確定治療方案,醫院迅速召集普通外科、婦產科、麻醉科、超聲科等科室的專家進行會診。
手術持續了5個多小時,竹某轉危為安。
在搶救重癥病人方面,華西醫院的經驗中,最核心的一條是——診治一定要多學科交叉。華西醫院實行了“一對一”診治,一個病人對應一組專家,制定個性化搶救方案,提高了醫治效果。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還在政務微博上發布雅安尋親信息,幫助傷員平復身心創傷。
對傷員細致周到的服務,增強了災區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它讓我們堅信,這片國土孕育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呵護;每一個因災逝去的無辜個體,都是國家之殤、民族之痛,值得我們緬懷和銘記。它更讓我們頓悟,一個以人為本、崇尚生命尊嚴的現代文明國家,值得全心去愛、去付出一切。
現代科技大顯神通
海鷹無人機航拍災情,“動中通”傳回實時數據,遠程醫療贏得搶救先機
對傷員的成功救治,不僅僅有醫護人員的功勞,現代科技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震后,解放軍總醫院第一時間與成都軍區總醫院、西南醫院、三十七醫院、成都新都區中醫醫院和161醫院建立遠程聯絡,提供24小時遠程救援服務,為搶救贏得了時間。
災區處在深山峽谷地帶,如果救援隊伍不能在最快的時間趕到,就會延誤治療時機。
海鷹無人機地震發生當天立即升空,成功獲取核心災區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航天晨光重慶新世紀公司“動中通”應急車、遠程醫療會診車以及應急通信車,也在災后第一時間發往一線。
航天科工再次參與救災行動。流動醫院、救護車、動中通等,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突發災害的搶險救災中,都曾大顯身手。
從汶川到蘆山,地震給我們帶來無限傷痛,也讓我們學會了從容應對。
敬畏自然,尊重科學,以人為本,愛護生命,一次次天災人禍發生后的成功救援都在提示我們,秉承生命至上理念,尊重科學規律,才能減少災害對脆弱生命的威脅,對我們共同生命體的侵犯。
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23日的通報顯示,截至當日19時,四川省衛生計生部門累計救治傷員15554人次,累計開展手術5933臺(次)。已治愈出院4619人。這些數字背后,是災區12080名醫療衛生人員的默默付出。
災區人民,你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醫護人員采取的一切救助手段,都是為了搶救生命。有人,就有希望,有人,就有一切,有人,就有未來。
當前,頻頻余震以及次生災害對生命的威脅無時不在,傷員康復之路依然漫長。只要銘記尊重科學、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抗震救災過程中匯聚的愛心善舉和救治傷員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固化為制度成果,我們就無懼任何災難、不怕任何挑戰。(劉裕國 蘇顯龍 梁小琴 肖遙)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