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哈尼梯田的農耕文明
6月22日,柬埔寨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消息:中國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哈尼梯田是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區以哈尼族為代表的各族山民在千百年勤奮勞作中開創的一套梯田文明系統,它是中國山區稻田農耕的最高典范。哈尼梯田也是哈尼族先民適應山地生活所創造并仍一直在發揮作用的活形態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精耕細作農業的獨特縮影。
梯田的自然環境決定了精細的手工勞動和人畜共耕是梯田種植的主要選擇,現代的機械化農作并不適用。今天留守鄉村的中老年哈尼人,會不會成為掌握古老農耕技能的最后一代原住民?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那些自小在哀牢山區長大的各民族青年,或讓闖蕩異鄉的哈尼子孫回到家園,傳承祖先的耕作,傳承前輩的生活和文化?這才是梯田遺產傳承的關鍵。
申遺成功后,當地政府和梯田的管理者,不能把目光僅聚焦于短期的旅游井噴效應和旅游開發項目。其責任首先在于,如何守住哈尼人青山綠水的家園,如何傳承這舉世稀缺的稻耕文明范例。眼下最迫切的任務是,政府通過多種政策留住哈尼的種田人,讓他們自愿耕種,讓留下來的原住民生活得更好。
利用申遺成功的契機,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梯田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成為哈尼梯田在“后申遺時代”的課題。一定要避免出現家家戶戶開商鋪、辦旅館、經營餐館酒吧的“麗江模式”。哈尼人可以尋找合乎自然的開發模式,除了讓游客觀賞梯田風光、領略哈尼民族風情外,更應立足農耕文化,維護農耕環境,完善農耕經濟,增加梯田產品的附加值,并找尋梯田農業外的價值。
只要讓傳統農業品的價格遠高于現代農業產品的價格,哈尼梯田就可以留住農民,留住傳統技術,留住梯田文化體系賴以世代傳承的主體,即紅河稻作文明的主人——哈尼原住民。這才是哈尼梯田申遺成功的意義所在。
(原文刊于6月24日《東方早報》,有刪節。原題為《哈尼梯田的“后申遺時代”課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