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革命老區汲取精神營養
7月13日,光明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團成員冒雨參觀蘋果園。圖為下地照看果園的老鄉請大家品嘗蘋果。光明網記者 熊憲斌攝
7月13日,光明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團成員采訪“梆子舞傳人”郝景裕(右二)后,與其家人合影。光明網記者 施墨攝
7月10日,光明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團一行6人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下盤石村,這也是光明網青年編輯記者第三次延安行。7天的時間里,我們與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感受鄉村生活,感悟老區精神,吃了一些苦,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獲。
下盤石村,一個陜北高原上的普通小山村,沒有黑土地的肥沃,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是我們念念不忘的另一個家。還是在2011年的時候,光明日報、光明網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廣泛開展記者編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的同事第一次來到下盤石村,與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延續這份情誼,2012年,光明人再次來到這里,將下盤石村確立為光明日報、光明網的基層聯系點。因此,我們的來訪可以說是一次輕車熟路的“回家之旅”。
搭乘了13個小時的火車,再走3個小時的山路,我們終于踏上了下盤石村的土地。呼吸著雨后山中的新鮮空氣,看著老鄉們熱情的笑臉,我們滿心歡喜。暫別電腦屏幕和網絡世界,這個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地方有著別樣的溫暖和親切。正是在這里,我們真正領悟到,當代新聞工作者的位置“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只有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只有在現場,心里才會有感動。
初到村子的第一天,大叔大嬸們為我們準備了滿滿一茶幾的水果,這是下盤石人表示歡迎的淳樸方式。吃過水果,我們習慣性地找水池洗了手,這時才發現,老鄉家的洗手池內留存著廢水,想來是陜北干旱,鄉親們用水非常節省。于是,不約而同地,當再吃完水果時,大家只是用紙擦一下,再不肯多使用一滴寶貴的水。后來的幾天中,沒有人去洗澡、洗頭和洗衣服。在缺水的陜北,老鄉們怎樣生活,我們也應該怎樣生活。
在村子里的幾天中,老鄉們經常主動串門和我們聊天,我們也因此聽到了最基層勞動人民內心發出的聲音。還記得老鄉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你們這些娃娃,都是文人。”最初聽到這話還沒太在意,后來仔細一想,感覺很不對味兒,老鄉們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我們這些新聞工作者不管說話還是寫字都是文縐縐的,關注的話題也都是“陽春白雪”,與他們距離太遠。
在下盤石村文化室學習時,我們看到玻璃柜里擺滿了繡花鞋墊和虎頭鞋,墻上掛滿了剪紙作品和農民畫,它們的主題大多是在表現陜北人民的生活和勞動場景。畫面里的鳥獸、花草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并被賦予美好的寓意,而“拉話話”“紡線線”“織布布”等方言表述,更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火熱的生活情感。
想到這些,我們感覺十分慚愧。我們總是不自覺地以寫“陽春白雪”為榮,以寫“下里巴人”為恥。殊不知,不接近群眾、不深入生活,就不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寫出來的文章只能曲高和寡,最后變成一紙空談。
70多年前,正是在這里,《邊區群眾報》根據老鄉們的實際情況和文化接受能力,機動靈活地進行宣傳報道,從而風靡整個陜甘寧邊區。70多年后,在報道手段多樣、技術水平先進的今天,如何做出讓群眾關心、讀者滿意的新聞,依然是廣大新聞工作者不停思索的問題。鄉親們的一番話讓我們明白,只有把筆觸聚焦基層,把鏡頭對準基層,把感情投入基層,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少了空話套話、多了生動鮮活,才會真正充滿感情,讓鄉親們喜聞樂見。
短短一周的延安之行,雖然路程奔波、信息閉塞、生活不便,還趕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導致返程艱辛、幾經周折,但是我們依然精神飽滿,更充滿感激。放在院子邊角處收集雨水的小鐵桶、大喇叭里傳出的廣播聲、下地回來后滿是泥濘的褲腿、大叔大嬸們質樸的笑臉……在我們的腦海里匯聚成溫暖的“基層”印象,瓦解掉一個個業已固化的思維模式,讓本該積極向上的新聞理想再次展露出來。
基層是新聞工作的根基,群眾才是新聞的主角。走在田間,坐在炕頭,傾聽心聲,嘮嘮家常,這是對深入實際、深入生活的一種踐行。我們開始明白要去做什么樣的新聞,成為什么樣的新聞人——那就是把激情揮灑在腳下的大地,把新聞書寫到群眾的心坎。(光明網記者 張雪瑩 張 璋 施 墨 郝魁府 熊憲斌 黃 蓉)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