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博會打造國家文化交流名片
1986年9月5日到11日,第一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下簡稱“圖博會”)的召開成為一件國際盛事。法國《解放報》曾報道稱,首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是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是中國文化史上實行全方位開放的標志。
走過二十屆,圖博會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級書展。2013年9月1日,第二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順利閉幕。“這些年,圖博會致力于搭建中外出版和文化交流的橋梁,從各國政府官員到高端作家學者,吸引著越來越多人走進中國。從這個意義上說,圖博會已不單是出版行業的交易平臺,更是在打造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名片。”一位資深出版人這樣評價圖博會。
搭建“走出去”重要平臺
參加1986年第一屆圖博會的時候,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副社長的孟超,還不滿30歲。那時,人民大學出版社只是“重在參與”。
今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勞特里奇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2》英文版新書首發式上,孟超依然站在這里。勞特里奇出版社所屬的泰勒弗朗西斯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出版集團之一。“這次是勞特里奇第一次與我們合作,但未來我們會展開更多的合作。”孟超說,“這些年來,我們已經跟培生、麥格勞-希爾、圣智等眾多國際一流出版機構建立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只是個縮影,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在圖博會的平臺上實現了與國際接軌。第一屆圖博會上,僅達成版權貿易97項。而本屆圖博會,據組委會初步統計,共達成中外版權貿易協議3667項,比去年增長11.2%。其中,達成各類版權輸出與合作出版協議2091項,比去年同期增長12%;達成引進協議1576項,比去年同期增長10.1%。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本屆圖博會中文版權貿易的引進與輸出之比為1∶1.33,體現出中文圖書版權輸出實力越來越強。以安徽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本屆圖博會期間,向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西方主流國家輸出了一系列現當代文學作品和現當代理論著作版權,包括《張煒中短篇小說年編》(7種)、《賈平凹散文典藏大系》(7種)等,創下歷屆參展新高。
中文圖書版權輸出成果的進一步擴大,表明圖博會已經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出版業的重要平臺,成為中國出版業“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對外宣傳“中國夢”的重要窗口
“充分利用圖博會上的各種活動和主題圖書版權輸出,讓世界充分認識和理解‘中國夢’,能夠推動‘中國夢’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總經理劉伯根道出了圖博會的另一層重要意義,它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與激蕩的重要平臺。
2013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中英國際出版論壇、中英語言教育出版論壇、中歐數字出版論壇等的成功舉辦,促進了國際間的版權貿易與出版合作,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一系列作家活動,更是成為展會亮點。今年,組委會攜手山東省作家協會、莫斯科市政府及光明網,特邀楊志軍、江南、德米特里·格盧霍夫斯基、帕維爾·巴辛斯基四位中俄著名小說家及文學評論家,與讀者分享了他們的創作及生活故事。來自德國、比利時等國家的作家也參加了本屆圖博會,舉辦了各種文學活動,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此外,新世界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夢:誰的夢?》、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數字圖書“中國故事”系列等優秀出版物,反映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起到了積極宣傳“中國夢”、營造“中國夢”的效果。
數字出版形式日趨多元化
本屆數字出版展區呈現出明顯特點: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教育出版集團等重點單位,加大了數字產品的展示規模;臺灣和海外參展勢頭增長明顯,臺灣數字展區的規模擴大了一倍。
國際上,數字出版正在向多元、深入、全媒體趨勢發展,中國出版機構也緊隨大潮,新的出版平臺不斷出現。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易閱通”,試圖打造國際一流、中國最大的數字資源聚合、加工、交易、服務平臺。目前已聚合國內外數字資源130多萬種,其中30多萬種電子書、6000多種電子雜志已經上線運營。安徽少兒出版社則攜手聯想(北京)公司,以聯想智能電視為平臺,將打造一個集家庭數字閱讀、教育、娛樂為一體的全新數字化平臺。
世界數字化浪潮中,中國出版機構的腳步正越來越快。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