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繪畫中的哲學精神
中國古典繪畫博大精深,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積累,承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和審美趣味。中國古代哲學濃縮和概括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質,必然滲透和影響著我國古典繪畫的內在韻味和價值。將每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賞著一幅歷史長卷,體驗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積累下來的藝術底蘊。繪畫體現著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畫中,從我國古典繪畫中尤其能夠體會到“天人合一”“有無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學精神。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對中國的古典繪畫藝術影響至深至廣。雖然中國古代哲學各家在天和人的關系問題上的理論旨趣并不相同,卻又都堅持了“天人合一”的邏輯思路,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及統一,以求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
儒家強調“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要尊重愛護自然界中的萬物。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萬物平等?!拔粽咔f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鼻f子強調的這種物我交融的心態,是天人合一狀態中最理想的境界。這些言論和典故,為歷代畫家在繪畫實踐中加以廣泛深入的運用。天才畫家創作佳品時經常進入忘我的狀態,如唐人符載《觀張員外畫松石序》記敘張璪作畫時“箕坐鼓氣,神機始發。其駭人也若流電激空,驚飆戾天”“毫飛墨噴,捽掌如裂”。排除一切煩擾處于全神貫注的狀態時,才能做到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石濤的理論名著《畫語錄》被視為中國古典繪畫的經典,他主張“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也”。還有南宋羅大經的“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耶?”都是在抒發自己繪畫創作活動中的“物化”合一的狀態。中國古典繪畫家歷來堅持師法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有我在,我中也有自然。在中國古典繪畫中,山水成為主流,花鳥的藝術成就也高于人物。
“有無相生”,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道家哲學提倡“有無相生”,注重“無”的作用。在老子看來,“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宇宙之本為“道”,道是“有”與“無”的統一。有無相生,不似之似,畫家以此來實現對“道”的體驗。古典畫家不會對物寫生,看一筆畫一筆,而是不役于物體的外表,在似與不似之間,方可追尋到萬物“道”之本源。因此,他們筆下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萬物,并不是純粹的客體,而是一種負載著畫家喜、怒、哀、樂等內心體驗的自然。如齊白石語:“作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薄靶巍笔菤庵?,“神”才是氣之精。道家對中國古典繪畫的影響還體現在繪畫的創造性及審美的風格上,追求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境深遠的韻味。此外,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禪悟”說對畫家的“有”“無”繪畫思想的潛移默化也很明顯。在繪畫中,畫家描繪客觀物象不是目的,如何讓畫筆下的物象能更好地體現“道”的意境才是畫家的著力點。
中國古典畫論中“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無畫之處皆成妙境”“模糊反精到,虛空見充實”等眾多理論的源生,正是在老莊哲學思想支配下藝術上的具體體驗。蘇東坡說過,“作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中國傳統畫家不以表面的逼真和酷似作為追求的目標,而是主張“言忘意得”。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就成了判斷作品成敗得失的標準。畫面賞心悅目固可稱為“美”,無限的余韻那才稱“妙”,人們往往對那些遠遠超于物象之表、意趣出神入化的作品給予最高的評價。
“君子比德”,注重內心的道德修養
“君子比德”是孔子哲學的重要內容。儒家哲學思想以“仁”為核心,注重內心的道德修養,不論對人還是對事都要恪守仁愛的美德。自然山水滋潤著快樂自由的精神,有限的生命需要從無限的自然中找尋生命的意義,以達到內在心靈、精神的和諧。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主張“見素抱樸”,儒家也有崇素尚雅的審美觀念。這些都讓中國的水墨畫將用墨的深淺濃淡運用到無與倫比的境界,僅靠水和墨、白與黑的簡單線條,就表現出了中國古典繪畫的精髓,使之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
古人對畫家的修養要求很高,畫家很多同時也是哲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都得經歷一段刻苦自勵的修養過程。由于人品和學識的高低,畫家對自然美的感受也就不盡相同,一張畫便能反映出一個畫家的學問、閱歷、品德、情操和思想的深度。另外,古代的畫作很多還同時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張彥遠曾說過: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展開中國古典繪畫史,不難發現以道德教化體現精神價值的作品,如《勸誠圖》就是表現道德的作品,《操尚圖》則是通過自然中的花鳥山水來表現人的道德品質,還有我們所更為熟悉的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體現了中國人高雅圣潔、堅守氣節、重視精神修養等審美精神。古典繪畫中的垂釣主題、隱逸主題等體現了君子超凡脫俗、不慕名利的品格。還有一些蘊含佛教思想的佛像畫以及形式多樣的民間傳統繪畫,具有勸善、吉祥祈福之意,既充滿了民間智慧,又與儒家哲學的價值觀相契合。(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