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坊里的歌舞團
面食坊里老演員激情排練(左一為團長張君蘭) 本報特約記者 劉勇攝
王帥(右一)與張君蘭一起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 本報特約記者 劉勇攝
在遼寧省沈陽市遼中縣一條并不寬闊的馬路邊,有一個臨街的門市,巨幅的“風華綠色面食坊”牌匾格外顯眼。牌匾右下,還豎掛著一塊牌子:“遼中縣風華歌舞團”。
面食坊里,十幾位大媽一邊做著面食,一邊排練節目,一位大媽詼諧幽默的表演引來陣陣笑聲。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平均年齡58歲,最大的74歲,最小的40歲。在店里,她們是加工、銷售面食的工人;在店外,她們是歌舞團演員。19年來,足跡遍布全縣各地,為農民、環衛工人、留守婦女兒童、社區工作人員免費演出300多場,支出各類演出費用上百萬元,還為困難群眾捐款60余萬元。
下崗退休人員辦起歌舞團
“風華歌舞團成立純屬偶然。”團長張君蘭告訴記者,1994年,母親從鎮里一所小學退休,冷不丁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來,特別不適應。為了讓母親開心,她把家門前的菜地平了,院墻扒了,買了一臺錄音機,張羅七八個老頭老太太,讓他們扭秧歌唱歌。
忽然有一天,后院一位婦女來到張君蘭家,懇求道:“我父親得腦血栓,下不了地,聽到你們鑼鼓聲,急得吃不下飯,能不能到我家院里演一場?”張君蘭一聽,覺得這事兒既快樂自己,又快樂別人,何樂而不為?老人戴著棉帽子,開著窗戶,看了他們的演出。事后,老人激動地拉著張君蘭的手說:“姑娘,我天天窩在家里,這心都沒縫兒,你們這一演,心里老亮堂啦!”
張君蘭猛然意識到,現在,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但是與越來越好的物質生活相比,文化生活還是特別貧乏,我們為啥不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團,專門為有文化需求的弱勢群體演出。
她的想法一提出來,得到了大家的響應,街坊四鄰看熱鬧的聞訊也加入了進來。張君蘭當時是縣印刷廠職工,每個月工資100多元。其他人大都是離退休職工、農民、下崗失業人員,收入都不多。大家你二十、他三十,一共湊了960元錢。
張君蘭拿著錢來到茨榆坨服裝批發市場,白背心10元,藍裙子25元,買了十幾套。6月6日,雙順的日子,遼中風華歌舞團在喧鬧的鑼鼓聲和雄壯的國歌聲中成立了。歌舞團取名風華,意思是人雖年高,但老有所為,風華正茂。
第一次義演,他們來到遼中敬老院。開場是二人轉小帽《小看戲》,一下子就將老人心里多年的寂寞一驅而散;考慮到老人喜歡老歌,歌舞團特意準備了大合唱《南泥灣》、女聲獨唱《我的祖國》、歌伴舞《紅梅贊》,許多老人高興得流下了眼淚。演出結束時,演員們給老人洗頭發、剪指甲、打掃屋子,還把買服裝剩下的500元錢送給了敬老院。
開“面食坊”補貼免費演出
歌舞團是民間團體,沒有工資,不收任何演出費用,所有費用由團員自籌。
團里的演員毛雅琴主動把成袋的米拿來,張君蘭的母親盧紅霞從家里拿來豆油、水果,李玉珍、宋玉霞從家中拿來蔬菜,董敏、高艷君、劉景庫掏出錢來買快餐,刁亞娟到商場買來口紅、粉底霜。
韓春華早已下崗,團里不讓她花錢,她便主動包下了團里的演出服縫制工作。昌恩倫雖然年齡大,但身板好,每當演出時,他一馬當先,自己搭舞臺,4米高的梯子,爬上爬下。
隨著演出越來越多,開銷越來越大。一場義演,租車輛、租舞臺、租音響少則3000元,多則5000元。一年演出三四十場,花銷可想而知。為了讓歌舞團有個“活水源頭”,歌舞團開了這家風華綠色面食坊,團里所有人都在這兒免費工作。蒸饅頭、做西點,既是生產單位也是演出單位,生產、演出兩頭忙。
演員們年齡普遍偏高,又沒受過專業訓練,創作編排出精彩節目談何容易。尤其是舞蹈,踢腿下腰、跳躍劈叉、旋轉翻跟頭,一曲下來,演員們常常汗水淋淋、腰酸背痛。排練中,刁亞娟不慎摔倒,臉破了、牙掉了、眼睛也腫了,可第二天照舊。
就是以這種忘我的精神,歌舞團先后創作編排了500多個節目,其中用身邊感人的故事編排的節目就有200多個。
有一次演出,5分鐘的舞蹈節目結束了,可有一位演員在舞臺上還一手高舉,一手叉著腰,保持著舞蹈造型,一動不動。臺下觀眾哄堂大笑過后,才發現老演員身體僵住了,七手八腳送到醫院搶救。
劉琳是團里最小的演員,身強力壯,如果外出打工也能掙到錢,可是她舍不得離開這個舞臺。2003年,丈夫突然遭遇車禍,劉琳哭得死去活來。恰好歌舞團10天后到滿都戶敬老院演出,劉琳又是主演。大家都覺得這趟演出劉琳去不成了。不料想,歌舞團的鑼鼓一敲響,劉琳穿著花衣、舉著紅綢子上場了。一曲《社員都是向陽花》,唱得團員們熱淚漣漣。
一路演出一路捐助
年輕小伙兒王帥,風華正茂的時候,突然遭遇車禍,失去了雙腿,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愛人,從此一蹶不振。在歌舞團的幫助、鼓舞下,小伙子不僅在精神上“站”了起來,而且有了自己的錄音棚。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創作的傷感情歌《愛上你等于愛上錯》,被廣州新月演藝經紀公司買斷后,由張振宇演唱,網上點擊率20多萬次。
不久前,記者在遼中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宇鳳的陪同下,來到遼中縣牛心坨鄉前房身村王帥家。細心的張君蘭知道王帥家沒有冰箱,臨來前特意到商場為王帥家買來一個小冰箱。帥氣的王帥見到張君蘭,高興得戴著耳麥,坐在錄音棚里,放聲高歌。
趙宇鳳告訴記者:風華歌舞團成立19年來,唱了一路,捐了一路。要知道,她們都是下崗的、退休的職工啊。
1999年第一場雪后,法庫縣一位村支書聽說遼中有一支歌舞團,專為老百姓無償演出,便在親屬的陪同下,找到了張君蘭,希望歌舞團能夠去村里演出,張君蘭二話沒說應承下來。演出那天,車剛一進村,張君蘭就招呼司機把車停下。只見一個小男孩踡在秫秸堆里,鞋也沒穿,棉褲一腿長一腿短。“小朋友,這么冷的天,為什么不回家?”張君蘭下車,來到孩子身邊問道。“家里比外面還冷!”孩子一句話,張君蘭眼淚下來了。她脫下自己的羽絨服,給孩子穿上,又塞給孩子500元錢。
張君蘭說:“我就是見不得別人受苦,也見不得別人對咱好。”朝陽市二十家子鎮后山溝村是一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小屯子,老百姓十年八年看不上一次演出。這年夏天,張君蘭帶著風華歌舞團30多人租了三輛車,凌晨1點從遼中出發,6點鐘才到村子。泥濘的山路、陡峭的溝壑,讓進村的演員們費盡了周折。在一塊臨時平整出來的空地上,歌舞團為鄉親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演出,四鄰八村的老百姓把演出現場圍得水泄不通,周圍房上、樹上都是人。演出結束后,演員們不愿意增加村民負擔,乘上車,沿著崎嶇的山路緩慢出村。走出五里多地,忽然聽到后面有人喊。原來,村民們擔著兩擔小米稀飯、饅頭和大醬,來給演員們送飯。演員們被鄉親們的樸實感動了,含著眼淚把稀飯饅頭吃了個精光。回到遼中,演員們東挪西湊,集了6萬多元,幫助小村30多戶村民解決了世世代代出村難問題。
提起風華歌舞團,遼中敬老院老人個個豎大拇哥。院里有個70多歲的蘭詠新老人,演員李玉珍和女兒劉琳照顧了她20多年。老人再婚,娘倆幫著張羅,衣服被褥里外翻新,親自幫忙操辦;老人病危,醫生都絕望了,娘倆還帶著老人沈陽、遼中到處看病;老人90歲去世后,娘倆又按照老人遺囑,把骨灰撒進了大遼河。
不過,也有讓歌舞團遺憾的事兒。一個患白血病的貧困女孩對媽媽說,她只要能活到進高中、看到高中校園就滿足了。張君蘭聽說了這個事當即湊了5000元錢送去。一個星期后,又發動全團捐了3萬元。可是,當大家來到小女孩家時,這個不幸的小女孩已經去世了。張君蘭說:“這筆款如果早一點兒送到,小女孩或許還能多活幾天,這是我們團19年來最大的遺憾!”(本報記者 畢玉才 本報特約記者 劉 勇)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