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星搭檔》:舞臺新亮點公益總關情
《夢想星搭檔》舞臺上,明星與燒傷兒童互動。資料照片
從10月25日起,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周五晚播出一檔原創公益音樂節目《夢想星搭檔》。節目邀請了齊豫、齊秦、程琳等16位知名歌手,每兩個歌手組成一組,8對搭檔進行歌唱比拼。每個單元賽獲勝者將獲得一筆公益資金,完成一個公益項目,并成為這個公益項目的代言人。
好聽的音樂、新穎的節目形式、全新的公益理念,《夢想星搭檔》不僅取得了良好的收視表現和不俗的社會反響,而且在電視綜藝節目形態創新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激烈的電視行業競爭中,音樂類節目如何創新才能承載更多社會責任?日前,由中宣部文藝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和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加強推廣公益娛樂節目研討會上,業內專家學者就此展開了深入探討。
公益與文藝緊密結合
作為央視品牌節目《夢想合唱團》的姊妹篇,《夢想星搭檔》延續了其公益內核,聚焦“為了孩子”的主題,開展了“烙印天使”關注兒童燒燙傷公益項目、“愛里的心”關注西藏阿里地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天使媽媽”關注全國孤兒生存現狀、“讓我看見你”關注兒童交通安全、“給孩子送雙運動鞋”讓貧困地區孩子能快樂奔跑等5個公益項目。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錢蔚介紹,一檔綜藝節目,如果僅關注它的娛樂價值,它的貢獻度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給節目注入公益的靈魂。在《夢想星搭檔》舞臺上,參與節目的歌手們不是為了爭得個人榮譽,而是用歌聲去贏得公益資金。
除參加節目贏取公益基金以外,“星搭檔”古巨基、李泉各捐款25萬元支持“給孩子送雙運動鞋”項目,楊宗緯、吉克雋逸也為該項目各捐款15萬元,黃綺珊、沙寶亮為高位截肢兒童各捐款10萬元,吳克群去年獲得《夢想合唱團》冠軍之后再次回歸《夢想星搭檔》的舞臺,為燒燙傷孩子小承程捐款50萬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感慨道,在《夢想星搭檔》的舞臺上,每一個歌手都化身成公益使者,使公益內涵和文藝內容緊密地“編織”和“糅合”在一起。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關玲看到了公益對于節目更深層次的意義:“《夢想星搭檔》通過公益行動,把娛樂節目和醫療、教育等當下重大的社會命題關聯在一起,讓節目有了深度,有了力量。隨著節目的播出,不但要成規模、成系統地做一個公益項目,而且要通過節目傳播公益理念,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公益新風尚。”
用歌聲傳遞核心價值觀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指出,將《夢想星搭檔》放在當下社會背景中去思考,其增強公益性、淡化營利性、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理念,不僅對電視行業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而且表達了在電視節目過度商業化的形勢下正本清源的愿望。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電視藝術節目不能只看見其商品屬性,而忽略它獨特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秹粝胄谴顧n》既養眼、又養心,其探索性實踐帶給我們啟示,商品屬性和審美意識形態屬性兩者可以結合,關鍵是找到它們的交融點。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也強調,創作有自由,但陣地要有責任,向社會傳播溫暖和正能量,本來就是電視娛樂節目制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所說,任何電視節目最主要的功能是傳遞價值觀。因此,《夢想星搭檔》的意義不只是募集到多少公益基金,幫助多少人,更重要的是節目呈現出來的公益理念有沒有感染人,有沒有把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傳播到觀眾的心里去。公益娛樂節目涉及到很多貧困人群,在展現他們貧困苦難的同時,不要忘記展現他們積極向上、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才是這個節目的積極意義。
打造本土原創節目模式
近年來,引進或跟風復制海外成熟節目模式成為各家電視臺最主要的競爭手段之一,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益,創新動力不足。在這種大環境中,《夢想星搭檔》獨樹一幟,從主旨立意到整體架構,從表現形式到舞美燈光,全部堅持自主創新。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陳芳認為,《夢想星搭檔》打破了以往節目逐輪淘汰定終身的模式,除了晉級組還有逆襲組,把本輪成績帶入下一輪再進行PK,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和懸念感。除了公益元素,還引入新聞、專題紀實、競技比拼等類型元素,從內容、樣態、環節等方面都凸顯了本土原創的力量。
《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則指出,節目選取歌唱“搭檔”這一符號鮮明的概念,徹底改變同類節目“為娛樂而唱”“為個人榮譽而拼”的簡單模式和單一訴求,在內涵深度、形式廣度和舞臺張力、觀眾吸引力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突破。
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現代傳播》主編胡智鋒指出,從《夢想合唱團》到《夢想星搭檔》,央視綜合頻道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本土原創節目模式的競爭力和感染力,更給中國電視業未來發展指明了一個正確的創作方向。
(編輯:蘇銳)
· | 《夢想星搭檔》 范冰冰客串為公益 |
· | 《夢想星搭檔》尋找最強音樂合伙人 |
· | 《夢想合唱團》推出姊妹篇《夢想星搭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