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兆光的藝術感悟和赤子情懷:沉默的訴說
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
從蘇聯回來后,司徒兆光成為一名中央美院雕塑系教師。1974年,司徒兆光和王克慶、曹春生等10位雕塑家深入西藏,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集體創(chuàng)作大型泥塑《農奴憤》 。大型泥塑《農奴憤》的創(chuàng)作,讓司徒兆光從學院走入了廣闊的生活。雕塑家們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司徒兆光更積累了豐厚素材。
在西藏期間,司徒兆光不僅畫了大量的速寫,也開始有意識地專注于木雕的創(chuàng)作。眾所周知,木雕耗時費工夫,留存下來的佳作向來不多。但在那個時期,司徒兆光簡直樂此不疲,把尋找材料、琢磨刻型當做樂事趣事,也因此誕生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
木雕《妮》最先引起國際上的注意。1984年, 《妮》在北京市美展上獲得了一等獎。一位美國收藏家一眼就看中了這件作品,表示希望收藏。司徒兆光心疼不愿割舍。收藏家便說,收藏后會到全世界去展覽,這也是中國的光榮。熬不住磨,司徒兆光被說服了。除了《妮》 ,收藏家又挑選了另外3件作品。在司徒兆光創(chuàng)作的西藏題材作品中, 《揚青稞》獲北京市美展優(yōu)秀作品獎, 《雛鷹》在巴黎春季沙龍展出, 《多多》《背》等參加了布達佩斯國際小型雕塑展覽,木雕《雛鷹》更被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劉開渠點名要求中國美術館收藏。可除了走遍西藏的那種艱辛,雕塑家獲得靈感時的生活現場,常常卻不為人知。
木雕《雛鷹》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背景。在過去,由于高原上的特殊氣候和環(huán)境,嬰兒的死亡率是極高的,于是許多藏族婦女在勞作時往往會把孩子縛在胸前的衣襟里裹起來。這一形象給了司徒兆光極大的感觸,不僅做了一個木雕取名“雛鷹” ,寓意雛鷹展翅前在母親懷抱中的幸福,還為此做了一個青銅小像。而木雕《喂鹿》 《提桶的姑娘》等,也都取材于在西藏的所見所聞。當年同行的雕塑家曹春生回憶,當時他們看到一位藏族姑娘拿著牛角漏斗在喂鹿,小鹿活蹦亂跳,不時往姑娘懷里沖撞,情態(tài)可掬。司徒兆光當即記了下來,后來把它做成了木雕。
再現“飛翔的荷蘭人”
給著名導演伊文思造像是司徒兆光雕塑生涯中的重要事件。伊文思是荷蘭尼梅格人, 1937年西班牙內戰(zhàn)時曾與海明威等一起奔赴戰(zhàn)地拍攝大型紀錄片《西班牙的土地》 ,引起世界轟動。這位堅強的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士,在中國抗戰(zhàn)期間,更到中國拍攝了記述中國人民堅持抗戰(zhàn)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民》 ,拍攝了許多根據地的珍貴資料。他走遍全世界,哪里有革命,哪里就有他拍攝紀錄片的身影,因此也被譽為“飛翔的荷蘭人” 。
這樣一個有著豐富經歷、不羈性格的導演,其形象如何在雕塑中體現,其實是很困難的。司徒兆光利用伊文思來華期間,拍攝了大量的照片。1982年,木雕《尤里斯·伊文思》半胸像創(chuàng)作完成,當時84歲的伊文思非常高興,把石膏像帶回了法國,還翻成一尊青銅像,簽上名送給了司徒兆光。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