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中國》:推動電視紀錄片走向成熟
紀錄片《鱷魚爭霸戰》
2013年11月11日,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聯合全國70家省、市級電視臺共同開辦的《紀錄中國》欄目開播,這是繼7月在河南鄭州成立之后,“中國紀錄片播出聯盟”走向實質性運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全國電視臺合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創新,該播出聯盟各參與主體通過該欄目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節目資源共享、播出平臺共享”,共同推動了高品質、正能量的紀錄片實現更廣泛和更有效的傳播。從文化建設的角度看,此舉對于改善省市臺節目的結構與格局,提升省市臺節目的文化品質與品位、引領和平衡社會文化生態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從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角度看,《紀錄中國》對于發揮電視播出機構(尤其是央視紀錄頻道)的“產業引擎”功能,建構“需求拉動型”的紀錄片產業發展模式,推動中國電視紀錄片市場走向成熟,提升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水平具有積極而長遠的意義。
《紀錄中國》:“應運而生”與“順應潮流”
眾所周知,近年來全國各級電視臺因為收視率份額彼此之間兵戎相見,尤其是綜藝娛樂資源、電視劇優質資源的爭奪以及收視市場的對抗日趨白熱化。在這種背景下,央視與省市臺能夠合作創辦這樣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播出并惠及所有電視觀眾的《紀錄中國》欄目,顯然雙方都有著迫切的現實動因:
一是省市臺亟須通過播出高品質紀錄片改善節目的播出格局,滿足本地本土受眾的高端收視需求。十多年來,位居省市臺播出節目格局前兩位的一直是電視劇和民生新聞,但近兩年來在衛視綜藝娛樂高舉高打的背景下,省市臺地面頻道的收視份額紛紛萎縮不振。所以,省市臺地面頻道改善節目結構,提升頻道品質的一個理想選擇就是日益成為高端受眾首選的高品質紀錄片。但多年來大多數省市臺并沒有形成自有的紀錄片創作團隊,向市場購買卻發現優質的紀錄片資源大部分都歸央視創作并享有所有版權。此次,《紀錄中國》欄目安排播出的海內外紀錄片均系央視紀錄頻道創辦三年來或花費巨資購買、或主創精心制作的優秀作品,這些優質資源均由央視免費統一供應給省市臺播出,省市臺僅需按照聯盟要求安排相應的播出時段即可。在投入極低成本的前提下,能夠獲得如此優質的節目資源,省市臺當然樂享其成。
第二個動因是央視紀錄頻道要更好擔當“產業引擎”角色,進一步開拓產業發展新空間的現實需要。央視擁有全亞洲最大、在世界亦屬一流的紀錄片資源庫,但限于播出平臺有限,這些優質節目資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和開發。突破現有平臺制約,為優質節目資源尋找更多的播出出口是央視一直考慮的一個現實問題。但這還不是最緊要的。紀錄頻道自2011年開播以來一直扮演著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快速發展的“引擎”的角色,三年來確實帶動了整個中國紀錄片產業從原本“邊緣化”嚴重的“寒冬”步入欣欣向榮的“春天”,但是“獨木不成林”、“一家難獨大”,“做大做強”整個紀錄片產業僅僅依靠央視紀錄頻道一家的推動顯然是難以實現的,調動全國電視臺尤其是省市臺的積極性、集中全國有志于紀錄片的資源和力量都參與其中,成為下一步著力的重點。為此,紀錄頻道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倡導建立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和中國紀錄片播出聯盟,這兩個聯盟于今年7月正式落地生根。這兩大聯盟的宗旨之一就是聚合紀錄片全行業的資源和力量,打造全國性的紀錄片合作交流平臺。在投資、創作和播出領域中,顯然“播出”是各地電視臺最突出的優勢,也是最現實可行的選擇,因此“聯盟”首先將突破口放在了建構中國影響力最大、傳播范圍最廣、參與機構最多的“《紀錄中國》——中國紀錄片聯播網”之上。所以,開播“紀錄中國”欄目,不但是基于電視臺雙方的現實需要,更對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繁榮發展極具現實意義。
《紀錄中國》:建構“需求拉動型”紀錄片發展新模式
當前,中國紀錄片市場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著播出平臺偏少、市場需求不旺、創作人才缺乏、精品產量較少、版權保護不規范等限制發展因素。這些制約因素中最為關鍵的當屬“市場需求不旺”?!都o錄中國》正是瞄準這一關鍵制約因素下“藥”,不啻為發展繁榮中國紀錄片產業尋找到了一劑良方。
目前中國電視節目市場主要由電視劇、動畫片和綜藝娛樂節目構成,三者節目產出總量和播出版權交易總額占到整個市場的90%以上。紀錄片作為其中的一個類型,僅有年產3000小時生產規模、每年13億元的投資規模,不但在整個電視節目市場上占很小的比例,而且遠遠小于電視劇、動畫片和綜藝娛樂的產業規模。電視劇、動畫片與綜藝娛樂產業之所以能夠形成龐大的產業,無外乎都走了一條“需求拉動型”的發展模式,即通過“率先擴大電視臺的播出需求,吸引社會機構和資金進入市場,從而發展并壯大整個產業”的發展模式。
這一點其實與當下中國主流的經濟政策極其相似,當前中國經濟的主導政策就是通過刺激消費需求,拉動投資生產,目標是創建一種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改變以往幾十年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開播《紀錄中國》的意義用當下中國最主流的經濟政策所遵守的基本經濟學原理就可以輕松解讀:擴大電視臺的節目播出需求,從而向市場傳達出積極的信號。
應該說,2011年開播的央視紀錄頻道向市場釋放了大量的需求信息,但受到體制、機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約,整個紀錄片市場還主要呈現出“投資驅動型”的特點。目前紀錄片市場已經形成了由央視多個主創團隊、部分省市臺紀錄片部和眾多社會制作機構參與其中的紀錄片創作制作主體;形成了由央視紀錄頻道為主導,以央視科教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三套、上海紀實頻道、北京高清紀實頻道、重慶科教頻道為輔的頻道播出格局。據有課題研究統計,除上述頻道外,2012年全國開路播出的紀錄片的欄目有75檔,全年紀錄片播出總量超過59800小時,其中首播節目量約17500小時。但這些數字相對于整個電視節目播出總量來說還是很小,尤其是其需求的規模還沒有達到促發整個產業啟動并全速前進的“量級”。所以,發展中國紀錄片產業不是央視紀錄頻道一個頻道能夠完成的任務,也不是僅僅上述幾個頻道能夠完成的任務,只有全國省市級電視臺都開辟紀錄片的播出平臺,共同釋放有效的節目播出需求,才能形成推動市場全面啟動的需求規模。
?。ㄗ髡邌挝唬褐袊鴤髅酱髮W)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