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堅持文化改革方向 探索科學發展之路
堅持文化改革方向 探索科學發展之路
——《文化強國之路》讀后
近日,李長春同志文集《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集收錄了長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間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講話、談話、文章、批示共91篇。這部著作,真實記錄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改革發展十余年的風雨歷程,既有成功經驗的總結,又有面對新形勢的探索思考。該書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改革開放、開拓創新,探索我國的文化科學發展之路。
一、不平凡的歷程,歷史性的成就
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作為主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央領導同志,長春同志常常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和文化單位進行調研,與廣大文化工作者共同謀劃文化改革發展的藍圖,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堅持正確方向、積極穩妥深入發展。十余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文化改革發展之路。
這部著作勾勒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實踐的清晰脈絡。文化體制改革在我國各領域改革中是最晚啟動的,但進行得十分平穩,效果十分顯著。這與黨中央從一開始就強調文化體制改革要遵循兩個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的指導思想分不開。既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又要遵循文化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十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從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開展試點、探索經驗。確定北京等9個綜合性試點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開展試點,歷經兩年多的探索,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為全面推開改革提供了示范、積累了經驗。從2005年12月到2010年8月,主要是擴大試點、逐步推開。在綜合性試點地區率先推開改革,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區市也都確定自己的改革試點地區和單位。從2010年8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進、全面展開。改革大力度推進、全方位展開、縱深化拓展,重點難點取得重大突破。從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到黨的十八大之前,全面完成中央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文化改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這部著作體現了宣傳思想文化系統改革創新的不懈探索。我國新時期文化建設面臨的基本矛盾,與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基本矛盾一致,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與我們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因此,解放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們的中心任務,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必須下決心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必須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長春同志指出:“改革要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早在2003年,長春同志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出,要抓緊研究對文化單位進行科學定位、深化微觀主體改革、完善法律法規、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建立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等問題。這些問題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指導意義。十年來,這些領域大部分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版、發行、電影、電視劇、廣電傳輸和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基本完成轉企改制,成為獨立市場主體;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全面完成,有效解決了文化市場管理職能交叉、多頭執法問題;新聞出版系統和廣電系統實現“局社分開”、“局臺分開”,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逐步理順;中央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經過十年努力,文化領域整體面貌和發展格局煥然一新,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在實踐中深化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
思想觀念是個總開關。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長春同志深刻理解、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提升為理論政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如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確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發展方向上,明確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文化發展目的上,明確要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發展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確要始終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等等。這些重要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科學發展觀在文化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發展規律的客觀反映。思想觀念的更新,是這些年文化領域進步的最鮮明標志,也是繼續深化改革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正確認識文化與經濟社會的關系。長春同志一直強調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提出,經濟社會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文化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十年來,文化的地位作用越來越突顯,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正確認識“兩種屬性”、“兩個效益”的關系。長春同志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產業屬性、經濟屬性,要把兩者統一起來。”準確認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和服務所具有的商品、產業和經濟屬性,是我們對文化屬性認識的一大飛躍,它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即在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文化領域,能不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正確處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長春同志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輪驅動,兩翼齊飛,推動文化建設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長春同志的著作里通篇體現了這一思想。他始終強調,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首創精神,充分挖掘蘊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創造潛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讓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民。
三、以科學的方法推進文化改革發展
文化建設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領域里一場深刻的變革,不僅要觸及管理體制及運營機制,更是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還會觸及深層次的理念、觀念,是對我們政治智慧、執政水平、治理能力的嚴峻考驗。從長春同志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全面、辯證、發展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協調,指導實踐。
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積極穩妥推進各項改革。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很不平衡,文化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中,決不能不加區別“一刀切”。長春同志強調,認真落實“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工作方針,一方面要充分考慮文化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性質和特點,推動改革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另一方面,把推動改革的過程作為各項文化政策不斷調整、逐步配套的過程,確保改革做到既積極又穩妥。這“十六字方針”充分體現了對我國國情和文化發展實際的準確把握。
堅持統籌兼顧。長春同志指出,要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著力改變文化領域的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要統籌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動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吸收外來有益文化,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堅持把握好度。長春同志常常指出,我們是在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各種思潮交流交融交鋒,人們思想觀念多元多樣的特征十分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從事文化改革發展必須有定力,這就是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持正確的方向。他說,要警惕右,但主要是反“左”,要有右反右,有左反左,反左防右,反右防左;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不要輕易定為左或右。文化建設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緊不得,急不得、緩不得。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是對我們政治定力、智慧、能力、水平的大考驗。文化體制改革不論怎么改、改什么,都要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這就是:導向不能變,陣地不能丟。
讀罷《文化強國之路》,掩卷長思。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我深知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的艱辛與不易,也深感文化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的彌足珍貴。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決策,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沖破制約文化改革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一定要把這筆寶貴財富薪火相傳,在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不斷發揚改革創新精神,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