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電影篇·年度關鍵詞—轉型
轉型(2013文藝氣象·電影篇·年度關鍵詞)
刊頭題字:廖 奔
版式設計:宋 嵩
轉型的基礎和前提——
創作呈現大眾化、多樣化和類型化
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達217.69億元,同比增長27.51%,其中國產影片票房達127.67億元,占比58.65%,是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的同期最高,鞏固并進一步提升了國產影片在本土電影市場的優勢地位。電影產量、票房收入、銀幕數量、觀眾人次等電影產業相關指標都取得突破。
在創作方面,《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毛澤東與齊白石》《警察日記》等一批主流電影力圖突破概念化、公式化,從生活細節著手、從老百姓的視角著手,適度借鑒類型化創作經驗,為主流價值觀表達與類型化敘事的結合開拓了空間。偏重于藝術追求的《蘭亭》《百鳥朝鳳》等在實現個性化表達的同時也超越了創作者個人的情懷和境界,為中國電影贏得更多的美譽度。民族題材電影《西藏天空》《唐卡》《阿米走步》《索道醫生》,少兒電影《全城高考》《青春派》《我的影子在奔跑》《有人贊美智慧,有人則不》,農村題材電影《胡巧英告狀》,均在不同方向上體現出可貴的現實主義精神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動畫電影《賽爾號》《摩爾莊園》《洛克王國》《喜羊羊與灰太狼》依靠“品牌化”策略獲得了可觀的市場票房,但與此同時,以量取勝、“高產低質”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占據電影市場主體地位的類型電影擺脫了過去10年的大片崇拜癥,實現了與當下觀眾的對話和互動。《中國合伙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北京遇見西雅圖》等糅合愛情、青春、勵志、校園等元素,敘事節奏現代化、表達風格時尚化,緊跟時代、貼近觀眾,票房和口碑均有收獲。《廚子戲子痞子》《毒戰》《盲探》等在類型拓展上作出了努力。《101次求婚》《分手合約》《被偷走的那五年》等一批都市愛情片,從仰視的“看新鮮”“看時尚”,變成了平視的“看生活”“看共鳴”,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喜愛。《狄仁杰之神都龍王》《四大名捕2》都是按照電影工業模式制作的系列電影,依靠其過去的人氣和口碑也獲得了不菲的票房回報。《全民目擊》被稱作內地市場的“首部懸疑律政片”,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細分類型的一個新拓展。
這些創作者在遵守類型片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當下中國觀眾的欣賞口味和感情體驗進行調整,更多也更有效地與觀眾互動,很大程度上破解了過去理論批評層面的難題,為中國電影大眾化、多樣化和類型化作出了貢獻,也為市場層面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不過,相較而言,警匪片、科幻片、公路片、懸疑片等類型依然匱乏,中國電影類型化新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依然需要全體電影人的智慧和努力。
轉型的契機和前景——
實現生產、傳播和評價體系的現代化
中國電影產業已經出現的一些積極的、結構性的變化,將會促使電影創作和消費格局發生相應變化,促成電影產業整體升級換代,同時也將為一些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提供歷史性機遇。
比如,中國電影創作和生產的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斷提升,從制片、發行到營銷,形成了分工協作的運作模式。二、三線城市電影市場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全國35%的縣級城市實現了影院覆蓋,其中大多數是現代化數字多廳影院。國產中小成本、現實題材影片的“接地氣”,直接給二、三線城市的電影觀眾帶來了情感上、文化上的親近感,為鞏固和提高國產電影市場份額提供了保障,成為國產電影票房增幅的重要來源,其空間和潛力巨大。此外,觀影群體的更新換代推動了導演群體的更新換代,電影界的“新力量”正在成為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這也推動了電影類型的更新換代和深度拓展。
在取得以上突破的同時,不可否認,中國電影無論是在產品結構及其多樣性,電影產業鏈,電影單片質量和效益以及類型電影的多元化、成熟度等方面都存在著“短板”,有些“短板”在短時期內還難以得到有效解決。與我們的近鄰韓國電影相比,差距也是很明顯的:2013年在韓國共有167部本土電影上映,而上映外國電影有624部之多,但韓國本土電影的市場占有率高達59.9%;在票房排名前10部影片中,韓國本土電影有8部,外國電影只有2部。更重要的是,2013年韓國平均每人看了兩部以上的本土電影。
相形對照之下,對中國電影來說,當務之急就是要推動轉型,抓住結構性變化的歷史性契機,有效推動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現代電影評價體系建設,實現全面的、深刻的現代化轉型。特別是要規范市場秩序,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推進特色化、差異化院線建設,從傳播層面保障多樣化、差異化的電影創作和生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優化電影生態環境和格局,讓質量取代數量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不斷增強電影發展的內生性動力,提高“黃金期”的“黃金含量”,推進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轉變。
電影作為一種產業首先要有產業自覺,因而,通過轉型進一步推進電影產業化改革和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推動電影產業化升級換代,對中國電影發展來說,意義重大。但同時,電影產業作為一種“文化創意產業”,必須把文化和創意作為前提和基礎。電影的產業自覺本身也必須包含文化自覺,電影文化本身不能沒有“文化”。因而,在實現市場發展、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中國電影還要擔負起文化表達的歷史性責任,占領文化的制高點,以電影的方式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