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建設要引入市場機制
今年是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第十二個年頭。這十二年間,我撰寫過幾十篇提案,涉及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社會保障、醫療改革等諸多方面,但不變的核心是為民生謀福利。
文化權利是公民權利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無論從量、質還是面上都大幅度提升,“文化民生”已成為民生工作的重頭戲。這也是我近些年重點關注的領域。2011年,我曾撰文《努力使“數字信息文化共享”更加社會化全民化》,提出要以完備的政策法規為保障,有效的人才隊伍和團體為基礎,建立穩定、規范、戰略化的多元投入合作機制和高效的組織運行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職能。
正因為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持續關注,我被邀請參加今年年初全國政協組織的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座談會。剛一進會場,就看到了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都是文化界的名人和知名專家學者。座談會先請中宣部、發改委、財政部、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民委等有關部委介紹情況。從介紹得知黨團組織、工會、婦聯都有公共文化建設項目和資金投向基層,我立刻敏銳地意識到其中可能存在資源分散、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隨后,全國政協組成調研組前往山東進行調研,我榮幸地成為調研組成員,得到一次寶貴的“接地氣”機會。
調研組先后深入山東省濱州市、淄博市等社區了解和感受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每到一處,都被基層文化活動旺盛的生命力感染著、被廣大居民對文化生活迫切需求和參與熱情感動著。白發蒼蒼的老人揮毫潑墨,作品滿墻;滿面紅光的大媽盡情歡跳,字正腔圓的說唱讓人駐足;更不用說那些鄉土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幾乎到處可見。雖然沉浸在興奮之中,但我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細心觀察存在的問題。看到了不同地區(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等,文化設施的不足,部分設備的簡陋、老化,文化骨干的缺乏等等。這也印證了我的擔憂:多頭管理公共文化服務,但都各管一段,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難以發揮綜合效益,資金不足與資金浪費并存。
調研結束后,我悉心梳理了掌握的資料,作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必須深化改革,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堅持政府主導、財政必要保證的前提下,引入市場機制,通過整合資源、整合資金、整合人才、整合管理,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針對公共文化服務多頭管理的現狀,我認為社區文化建設要明確主管部門。在行政體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況下,必須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機制,既要保證各負其責,又要避免相互推諉或重復建設。要統籌協調發改、財政、規劃、國土、建設等部門履行公共文化建設的責任,統籌部署宣傳、文化、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作協等人民團體在公共文化建設方面所承擔的工作,避免多頭各管、缺乏協調所帶來的行政資源浪費。堅決防止“有利皆爭上、追責卻全推”的現象發生,切實形成工作合力,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構建更加科學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文化需求。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