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普及:讓聽眾由盲從變知音
音樂有點像藝術中的數學,有自己完整的技術語言體系。和弦、三連音、調性……它的表達抽象模糊,與日常生活沒有直觀具象的聯系。這種獨特品格決定了理解音樂比理解其他藝術要難得多,欣賞所需的技術難度門檻也比其他藝術高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推廣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近日由國際藝術教育聯合會主辦的2014藝術教育高峰論壇上,“普及”成為與會專家學者提及最多的詞匯。確實,如何針對普通聽眾展開持久、有效、生動的藝術教育,怎么挖掘音樂的當代內涵,讓其與現在人們的生活產生更加親密的互動和聯系,已經成為擺在音樂人面前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音樂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近年來,音樂場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不僅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也開始陸續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劇院建設之中;隨著場館的建設,一些演出機構或院團開始實行演出季制度,各種音樂會你方唱罷我登場,繽紛多彩地裝點著人們的藝術生活;而教育部今年1月公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又規定將從2015年開始對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測評,相關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發展狀況的內容之一以及學生中考和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由此音樂教育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學校老師和家長的重視;不僅如此,以網絡為代表的音樂資源豐富便捷,愛樂人可以隨時隨地唾手可得,更為音樂疆土的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百姓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高水平樂迷不斷涌現,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內涵,對音樂有深切體驗,聽過大量唱片和音樂會,已經不滿足于大眾普及式的音樂產品和教育活動,迫切需要來自專業人士的音樂理性引導和歷史性詮釋……種種跡象表明,當下的音樂生態正發生著深刻變革?!耙环矫?,音樂人口不斷增加,使音樂普及的任務越來越重;另一方面,人們對音樂更深層次的需求,也對音樂的宣傳、評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對音樂知識的需求大面積釋放的情況下,無論是場館和院團,還是培訓學校和機構,音樂人面對這些嗷嗷待哺的學子和樂迷,似乎還沒有準備好?!鄙虾R魳穼W院副院長、音樂學家楊燕迪開門見山地指出了當下中國音樂事業發展中的問題。
幫聽眾捕捉音樂的“聽點”
楊燕迪以看似最不起眼的節目單為例?!皣鴥纫魳窌透鑴⊙莩龅墓澞繂沃?,多半是對演員的介紹,曲劇目說明即便有也是失之簡陋,常常有東拼西湊之嫌,使用百度之類的‘無名氏文案’,鮮有深入之作。這與國外節目單寫作極為認真,一般都約請音樂學家撰寫署名評論的成熟做法形成了鮮明對照。這就是中國音樂普及存在問題的一個具體體現?!彼M一步指出,音樂的意義并不僅僅存在于音樂發響之時,更存在于音樂的前后左右。因此,無論是講座,還是節目單,或者是宣傳文案和評論文章,我們必須通過認真可靠但又不是“掉書袋”的活潑文字語言讓觀眾將想象的鏡頭切回到歷史的“原景”中去,用“短平快”的方式了解具體作品誕生的背景和文脈,同時通過個人的審美感讓作品與當下產生關聯,告知聽眾如何以當代人的“耳朵”領會作品最有意味的特征,并捕捉它的突出“聽點”。
這就涉及到對音樂的認識及其中的美學觀念前提。正如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上海愛樂樂團團長助理宗曉軍所說,今天藝術世界的聲音與色彩呈現出多彩繁雜的狀態,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也許有幸可以有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聆聽多彩繁雜中的任何聲音,但是這樣的聆聽含混不清,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不下任何痕跡。作為藝術管理者,必須賦予這種聲音藝術更深層次的社會人文內涵,引導其被社會一定層次的人群快速接受。
我們為什么聆聽?如何聆聽?聆聽什么?楊燕迪認為,音樂不僅是娛樂和消遣,更是文化藝術,所以聆聽應該是有準備的“文化性聆聽”。在西方,音樂普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在中國,由于各種原因,音樂發展有所中斷,真正得以蓬勃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這三十年間。因此,中國受眾群體的音樂人文素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引導聽眾的聆聽理解過程中,我們應以作品和作曲家為核心,即便聆聽和評價表演,也依然是以看如何體現作品內涵為宗旨。堅持飽滿的人文內涵,堅持適度的技術路線,堅持鮮活的個人體驗,堅持踏實的音樂學術性,這才是音樂普及和音樂研究的理想狀態。
培訓應注重人文素養的提升
除了對社會大眾的普及教育,以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的藝術培訓也是擴大音樂人口數量、讓音樂與現代生活親密接觸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據國際藝術教育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韓佳志介紹,現在藝術教育市場尚處在小作坊狀態。大大小小的機構魚龍混雜,爭奪利潤空間,競爭十分激烈,導致產業集中度低,呈現出萬箭齊發、千帆爭相的局面。其中以藝考類培訓尤為火爆。這種以幫助學生通過考試為目標的培訓機構越來越多,而且競爭無序,嚴重有悖于傳播藝術、培養人才的初衷。很多機構為了獲取利潤和爭奪生存空間,而亂辦班、亂收費、亂宣傳。許多學校沒有辦學執照,缺乏管理經驗,學校經營者甚至不是藝術專業出身,眾多老師沒有相關的資質認證,教學質量沒有保障?!斑@種教育的無序局面甚至有可能造成人們與音樂的隔閡。舉個例子,很多學生是在不正規的培訓機構或不太合格的老師那里開始接觸音樂的,學著學著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想走專業道路,卻已經走不了了。因為,彈奏樂器是有肌肉記憶的,進行不正規的訓練久了就改不掉了?!?/p>
宗曉軍也認為,現在的家長帶著孩子學習欣賞音樂都有一定的功利性,所以藝術培訓更注重方法論的教育,學習手型、樂理、彈奏技巧等,卻忽略了音樂人文精神的傳授。高雅藝術不僅是一門技巧,還具有給彈奏者和欣賞者帶來情感性、形象性、審美性體驗的重要功能。所以,我們每天在上課的過程中,是否能抽出幾分鐘時間,和家長、學生聊聊古典音樂的歷史,作曲家的故事,以及音樂給今天的家庭、社會甚至人類的精神世界帶來什么。這些行動可能微不足道,但也許可以給中國人音樂人文素養的提高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