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莎士比亞的另一種可能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英國的《哈姆雷特》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從英語譯作漢語,我們讀到的那個哈姆雷特,是不是成了那第1001個?
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莎士比亞全集》,這是第五種漢譯《莎士比亞全集》,也是漢語世界第一種用詩體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從此,中國人理解莎士比亞,又多了一種可能。
半個多世紀以來,翻譯家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作品最為國人所熟知。無論是1957年臺灣世界書局出版的5卷本《莎士比亞全集》,還是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1卷本,抑或1998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都是以朱譯為藍本。除此之外,只有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梁實秋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
在不少莎學專家看來,莎士比亞戲劇是以素詩體為基本形式的詩劇,而已有的幾種《莎士比亞全集》主要用散文進行翻譯,無法體現其原貌。
“莎劇的藝術生命就在于那有魔力的詩的語言。對于莎士比亞可說得心應手的素詩體是莎劇的主要體裁。既然莎劇是詩劇,理想的莎劇全集譯本應該是詩體譯本,而不是那在普及方面作出了貢獻,但是降格以求的散文譯本。”已故中國莎士比亞協會會長、翻譯家方平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發表文章,呼喚莎士比亞詩劇全集。90年代,他承擔起主編新譯《莎士比亞全集》的重任,與屠岸、阮珅、汪義群、張沖等翻譯家、學者一起完成了詩體《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
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中國莎士比亞學會副會長張沖介紹,莎士比亞的戲劇,既用詩體,也用散文體、白話文體,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物或非正式場合,一般是用散文體對白,身份高貴的人物或正式場合,則多用詩體。“這部《全集》可以告訴中國讀者,莎士比亞在什么地方用的是散文,什么地方用的是詩體。從文體上說,給了我們一個比較真實的莎士比亞。”
方平曾說:“這一套全新的詩體全集譯文,不僅新在這是按照原來的文學樣式(詩體)的新譯,而是想著重表明在一種新的概念啟發下,試圖體現對于莎劇的一種新的認識。”所謂“新的認識”,就是強調莎劇和舞臺演出之間的密切聯系,讓莎士比亞從詩人兼哲人還原為一位戲劇大師。“進入角色,進入戲境”是方平對《全集》譯者的要求。他認為,只有心中有戲,才能把人物的口吻譯得更傳神、更確切。
《全集》責任編輯馮濤介紹,在翻譯過程中,方平也試圖把莎劇文本從傳統的“案頭劇”轉向“臺上之本”。《全集》還在原來37部莎士比亞戲劇的基礎上增加了歷史劇《愛德華三世》以及傳奇劇《兩貴親》,將目前國際公認的39部莎氏作品全部收入。
搜羅學界動態,撰寫考證、前言,《全集》不僅是一項翻譯工作,而且也成為了學術工作。據方平的估算,每一詩體譯本的工作量大概是散文譯本的兩三倍。當時已進入古稀之年的方平,為了和時間賽跑,戲稱自己是進入了“讀秒階段”,“年年月月,伏案工作,沒有星期日,沒有假期、節日,甚至沒有大年初一,每天早晨,坐到書桌前,無異于跨入了激烈的搏斗場,明知道強大的對手不會輕饒了你,卻偏又迫不及待,倒像去赴親人的約會”。
如今,方平離開了人世,而他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的《莎士比亞全集》正在趕赴與讀者的約會。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