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更需創作“小清新” 提供正能量
與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相比,現在想發表文章變得容易了——博客、微博、微信的出現讓文學愛好者有了更加自由、寬松的“刊發”平臺和渠道,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當編輯、出“專輯”,甚至還能辦一份當下流行的“自媒體”。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當發表與出版變得容易時,閱讀與接受就變得困難了。對于文章作者來說,像無網絡時代那樣在市報發篇文章就可以成為市里的名人,在省報發篇文章就可以成為省里的名人,出本書就可以成為全國知名作家這樣的事情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在中國知網、維普資訊上可以搜出某人成百上千篇文章,有人出版的書籍用著作等身來形容完全不夸張,但寫了一輩子,產量也頗豐,大多數文章卻是誰寫誰看,依舊“養在深閨無人識”。
這樣講,并不是說這些文字作品都是文字垃圾。其實,無論是書籍、文章還是論文,都凝結著作者的心血,其中不乏閃光的思想、感人的故事和給人啟迪、催人奮進的言論。只不過,現在做披沙揀金的工作似乎越來越難,愿意成為“尋章摘句老雕蟲”的作者和讀者越來越少——信息太多、時間太少的矛盾,正讓越來越多的信息失去本來價值而成為“碎片”和“垃圾”,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
對于躊躇在信息泛濫和價值匱乏矛盾中的讀者來說,謠言、艷情、鬼怪、靈異和噱頭只是作者提供的“興奮劑”和“止疼片”,藥效難以持久。要想讓自己的作品吸引人、感動人、啟迪人、鼓舞人,作者必須直面大數據時代的沖擊,照顧讀者的感受,珍惜讀者的時間勝于自己的時間,真正做到“小清新”。
做到“小”,不是為了單純追求簡短而讓語言與思想支離破碎,讓寫作微博化,而是真誠地創作,不矯飾,不浮夸,更不造謠生事,把自己最想說的話、最深切的感受用最直觀、最易于理解和接受、最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
確保“清”,是指不為名利而創作。我們不反對為了謀生或改善生活去寫作,也希望能夠通過提高稿費待遇來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然而,如果寫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名和利,就會只關心能否公開發表、出版機構權不權威,而不去過多關注自己到底寫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以及讀者愛不愛讀、能不能接受。如此,與其成為高產多產的文字垃圾制造者,還不如集中精力,濃縮思想,精雕細琢,盡量用最小的文字空間展示最豐富的思想感情,從而擴大作品的影響力,延續作品的生命力。
堅持“新”,是要弘揚真善美,提供正能量。“新”不是一味地奇,也不等于怪,更不是煽情哄騙和無原則地標新立異。“新”是通過創新,和別人分享快樂,給別人希望,凝聚人心和力量;是通過寫作,探尋真理,推動發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雷同的噱頭、華麗的辭藻、無厘頭的幽默和故作深沉的矯情,才能避免喋喋不休、文過飾非和編造捏造。
總之,創作只有走“小清新”的路線,才能字字珠璣,精彩紛呈,才能在“聲光電”多媒競出、“紙網屏”競相風流的大數據時代,讓語言文字變得立體鮮活,煥發新的生命力。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