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云樓神話再現:超出估價10倍多成交
“過云樓藏畫專場”,以超出估價10倍多的近千萬元高價成交
自2012年江蘇鳳凰集團以2.16億元贏得過云樓藏書的那場古籍爭奪戰后,過云樓在進入公眾視野的同時,也在藏界日漸熱絡。仿佛是印證這份熱絡,7月20日江蘇鳳凰2013春拍的“過云樓藏畫專場”,以超出估價10倍多的近千萬元高價成交。對于這個結果,著名藝術品品鑒和投資專家呂立新[微博]卻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并不令人驚訝,因為在目前及今后的拍賣市場,傳承清晰的批量藝術精品將如黃花魚般日益稀少難尋。
“過云樓”主人的傳承
江蘇鳳凰此次推出的“過云樓藏畫專場”只有兩個標的,均征集自過云樓第三代主人顧鶴逸的后人。其中157號拍品、元代樵隱的《猛虎圖》以200萬元起拍,在經過六七個回合的加價后,最終以270萬成交。而158號至182號拍品,包括過云樓第三代主人顧鶴逸,怡園畫社成員吳昌碩、陸恢、胡錫珪等人的小品、扇面、冊頁等作品的整體拍賣,則歷經幾十個回合的激烈角逐,最終以560萬落槌。加上傭金,過云樓藏畫最終以954.5萬成交。對于這個結果,作為拍方的江蘇鳳凰拍賣總經理王彬表示,盡管之前對過云樓藏畫頗有信心,但拍出如此的好成績還是超出了預期,而這也說明過云樓藏畫已引起普遍關注,并將帶動過云樓收藏熱。而呂立新則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結果并不令人意外。原因在于,目前的藝術品市場,已形成“藏精品”的共識。“從這幾年的藝術品市場就可看出:凡是好的東西,也就是拍品質量好、傳承清晰的藝術品,在市場上的價格都非常高。從拍場來看,都會超過其底價的無數倍。”而這不僅體現在此次過云樓藏畫拍賣中,其他大藏家的精品拍賣也屢屢創出天價。“比如今年春拍,老舍先生收藏的中國近代名家書畫作品,拍賣價翻的就不止10倍,有的作品甚至達了1700萬-1800萬元,像黃賓鴻兩平尺的作品賣到了七八百萬元”,其中的原因,呂立新解釋道,“這反映了經過這些年的磨練,買家的經驗日益豐富,大家都認識到真正有價值在未來有升值空間的,還是那些藝術精品。”“具體到過云樓藏畫,本來就是收藏大家收藏的東西,自然是拍賣熱點。就比如老舍先生,本來就是酷愛中國文化的大文豪,又精通中國傳統書法繪畫,所以他的東西一出現,受到追捧是很正常的。”呂立新進一步舉例,“在此之前,著名畫家張汀先生藏的兩平尺的齊白石作品在很多年前就拍到了2000多萬,所以質量高且傳承有緒的藝術品拍出高價是很自然的事。”
過云樓以收藏珍貴的中國古代書畫著稱,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云樓收藏甲江南”之美譽。過云樓及其擁有者顧氏家族,歷史上曾非常顯赫,不僅三代主人都是鑒賞大家,第三代顧鶴逸更是集繪畫和鑒賞于一身,被張大千譽為“當代鑒畫第一人”,由他收藏的作品自然是優中選優的藝術精品。
因為家藏豐富和書畫造詣的不同凡響,顧鶴逸在清末民初的畫壇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他的私家園林怡園,也吸引了眾多名流雅士的聚集,因此形成了名噪一時的藝文社團“怡園畫社”。怡園畫社當年的影響力,甚至輻射至整個江南地區。一個好玩的現象是,過云樓珍藏總在和它的仰慕或覬覦者玩著一個又一個的貓鼠游戲。所以,一邊是自過云樓第一代主人顧文彬傾盡家財收藏歷代書畫精品善本開始,文人墨客以一睹過云樓書畫為畢生心愿,一邊是顧氏家族對家藏書畫費盡心力的嚴防死守。據說,過云樓有一個密室,顧家的古籍善本就放在這個密室里。這個游戲直到民國才被打破,顧鶴逸終于磨不開面子,勉強同意了朋友傅增湘借閱藏書的要求。但顧鶴逸卻附加了一個苛刻的條件,那就是傅增湘可以看書但不能抄錄。無奈的傅增湘只得超常發揮自己的潛能,每天看完書回家憑記憶寫下書目,后來居然寫成《顧鶴逸藏書目》一書。但其實,深藏不露的過云樓主人早對自己的珍藏進行過鑒寶工作。晚年的顧文彬將自己精選的250件書畫,編撰成著錄《過云樓書畫記》,其孫子顧麒士后在此基礎上,又完成了《過云樓續書畫記》。
顧家所藏珍品眾多,但兩著錄收錄的只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而無論中外,藝術品收藏都講究譜系的傳承有緒,兩著錄為后人省了許多事,“如果是《過云樓書畫記》收進去的書畫,價格是比較高的,如果沒有著錄,則價格不會太高。”
批量精品難再現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和圖書出版業快速發展,光是清代,著名的藏書樓就有500多處,江南經濟富庶地區,更是私家藏書樓的薈萃之地。除了過云樓的顧氏家族,還有許多收藏世家聲名赫赫。“中國藝術品收藏,南宋以后南方是一個大本營,核心地區在南京、杭州和蘇州,比如蘇州的吳湖帆家族、龐萊臣家族和杭州的張蔥玉家族,他們收藏的作品很多,目前其后人手中也存有大量作品。”呂立新介紹。
而這些大的收藏家族,大多有價值驚人的藏品,在2013年佳士得[微博]春拍上,吳湖帆的《春云曉藹》以750萬港元成交。而他們的收藏,更是文化傳承的瑰寶,像龐萊臣收藏中有上百件上至宋元下至民國的書畫絕品,多捐獻給了南京博物院,成為院藏品中珍貴部分。而無論是拍賣界還是藏家,對收藏大量精品的大藏家專場都相當重視,天價拍品也頻頻出現于這些專場。2011年,兩件尤倫斯夫婦收藏拍賣專場中拍出的億元拍品就賺足了外界眼球,一件是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成交價為1.69億元,另一件北宋曾鞏的《局事帖》拍賣價也高達1.09億元,這兩件作品還創下了當時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
但大藏家專場拍賣受追捧的同時,也同時預示著一個市場趨勢,那就是:在目前及今后的拍賣市場,傳承清晰的批量藝術精品將日益罕見難尋。“大家都希望這些標志性的高端藝術品,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拿出來賣,但實際上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和藝術品價格的飆升,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見。”呂立新解釋,“首先,一個成熟的收藏家,非萬不得已不會將自己整批的藏品拋向市場。通常都是先把好的東西買進,買到好東西后,一般是雪藏起來,不輕易示人。像過云樓藏畫這樣大宗的打包式的一批精品出現會越來越少。”
至于為什么這幾年市場上還出現批量的藝術精品,呂立新認為,是特殊原因造成的。而這種情況隨著年輕一代收藏家的成熟,出現的將越來越少。“像張汀先生的藏品拍賣,是因為他已故去,他的后人涉及到財產再分配問題,才拿出來拍賣。而老舍先生藏品拍賣,是因為他的基金會需要資金。過云樓也應該是處在一個特定情況下,真的需要資金,才會成批地出貨。”而且,“這些藏品出的時候是成批的,收的人是零散的。像過云樓去年的那批古籍,是整體被一個機構買走了,但這次的藏畫,包括老舍先生的藏品,都是被不同的買家買走,再在市場出現也不可能是整批的了。”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