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著眼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新思維大方略——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幾點體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在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對事關民族振興關鍵階段國家建設與發展應當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完成什么樣的任務、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戰略謀劃和戰略部署的綱領性文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兩個不能否定: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全景中切實定準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方位
“辯方位而正則”。在改革開放35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述,奠定了判斷黨和國家歷史走向的理論基石,定準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方位,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時代,又不盲目超越發展階段的關鍵。“兩個不能否定”清晰梳理出“兩個30年”的歷史邏輯,“前30年”為“后30年”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后30年”是對“前30年”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和發展。“兩個不能否定”進一步統一了對黨和國家歷史的理性認知,把全黨全國人民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思想基礎。
歷史邏輯、時代大勢和現實形勢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方位。《決定》圍繞“朝著什么方向改革”這一根本性問題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而決不能有絲毫背離。同時,《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特征和時代內涵進行了深刻闡發,確立了總方向、總目標,提出了六個“緊緊圍繞”的歷史任務和行動路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等。
經濟改革牽引:在科學把握國家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緊緊扭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從改革全局來看,重點領域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關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敗。“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這一鮮明思路,符合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也契合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
當前,改革正從面對具體的經濟問題轉向面對相互交織的經濟社會矛盾,正從經濟體制的單兵突進轉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協同共生、整體聯動。在這種轉型和重建中,經濟體制改革的許多內容貫穿于其他領域,這就意味著,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深化其他領域改革的過程。
因此,圍繞“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是《決定》總體謀劃的核心思路所在。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必須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制度保障;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一詞之變,劃定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充分發揮“無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有形之手”提供良好市場環境、基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的作用,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化解,使各方面改革形成強大合力,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
從管理到治理:在積極汲取人類社會文明優秀成果中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精髓要義
《決定》以理念創新為引領繼續深化改革,明確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治理”取代“管理”,凸顯了黨和政府領導思維的跨越、執政理念的升華和治國方略的轉型,是新一輪改革的要義所指、精髓所在。
當今中國,存在著市場缺位、政府越位、公平錯位、社會失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活力的釋放。《決定》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治國理政提出的這種新要求,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著眼于“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確立以政府與社會協同治理為核心的國家治理體系,以此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決定》中的“治理”是對傳統的以自上而下管控為特點的“管理”理念的改變,是對單一的行政管控手段的摒棄,它把我們黨和國家對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種范疇、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結合,做到治理的全域滲透、全程覆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系統化;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促進國家治理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決定》還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路徑,即必須通過堅持黨的領導,通過經濟市場化、社會法制化、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科學化等途徑來實現,以及充分利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臺來輔助。
聚力制度完善:在紛繁復雜的改革課題和發展難題中牢牢把住全面深化改革的不二命門
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風險性。改革從哪里切入、在哪里落腳,這是必須搞清楚的關鍵問題。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特征來看,準確把握內在規律,就是牢牢把住促進制度創新、完善制度機制、形成科學的制度體系這個不二命門。
現階段,改革已由局部的階段性改革轉向整體的全局性改革,改革課題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絲毫不亞于35年前;發展中的社會關系之繁、部門本位之障、統一思想之難、利益固化之阻,世所罕見。這背后有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等深層次制度原因,僅靠政策法規的修修補補已不能完全解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革除體制機制障礙的弊端,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治國理政的效能。
《決定》從五位一體的全面深化改革具體目標到各項重大改革措施,都聚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決定》不僅提出一系列旨在完善和健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黨的建設制度的重大措施,還對各項具體制度作出科學的頂層設計,加強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對每一個方面的體制或制度改革,又以若干個更為具體的體制機制改革為支撐,使各項制度彼此銜接、環環相扣,“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證。
(西安政治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