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考古: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惠及人民群眾雙贏
時間:2011年12月05日
來源:
作者:
公眾考古: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惠及人民群眾雙贏
——專訪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陳顯琪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幫助我們重拾人類記憶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全社會共同的文化財富。隨著經濟建設和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我們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埋藏在地下的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挑戰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嚴峻。如何更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同時又將它們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文化遺產惠民除了免費讓百姓走進博物館、圖書館等,還有沒有其他方式?為此,我們專訪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陳顯琪。
記者:目前,公眾考古主要實現途徑是什么?
陳顯琪:公眾考古的本意是普及考古研究成果,幫助公眾解讀文化遺產,讓更多的公眾享受文化遺產,培養公眾文化的自覺和文化的自信,提升民族的文明素質。其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編寫通俗版考古報告、直播考古發掘工作、組織考古科普講座以及參與考古發掘的活動等等。以前,考古單位以考古發掘為主要工作,主要發揮的是科學研究職能,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多。考古工作者也自覺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繼續做好考古科學研究的同時,也在宣傳普及上下功夫,公眾考古應運而生。我們在這方面也有所探索,例如聯合中央電視臺做了韓城梁帶村考古發掘、兵馬俑考古發掘、西安鳳棲原張安世墓園考古發掘等直播活動。此外,我們還結合每年的“文化遺產日”,讓大眾親身體驗考古現場、到學校舉辦考古講座等等。這些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下一步,我們還將建設考古博物館,集中展示考古文化和考古歷史,這也是很好的公眾考古內容。
記者:電視直播對考古存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陳顯琪:直播在拉近和大眾距離的同時,也存在相當的風險,萬一在發掘過程中出了問題怎么辦?這不僅考驗考古人員專業技術是否精湛,也是對發掘部門與保護部門協作程度的考驗,還是對考古與公共服務相結合的考驗。直播前,我們要事先準備考古發掘預案、文物保護預案、現場安全預案、央視轉播預案等等,讓觀眾除了感到考古探秘的一面之外,還強烈地感到了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和嚴謹。以前和今后,電視直播都是公眾了解考古、考古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們還考慮運用網絡技術,把考古現場的信息傳送到將要建設的考古博物館中,讓公眾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考古動態和成果,使我們的考古博物館成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記者:陜西省的公眾考古一般選擇什么樣的時間點進行?
陳顯琪:首先,應當明確公眾考古是一個考古科普活動,是需要經常、長期開展的一項工作。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領域,還需要不斷探索認知其工作規律和多種有效的方法。其次,我們也會和其他兄弟文博單位一起,結合中國“文化遺產日”、“博物館日”等節日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形成較大的宣傳態勢引起大家廣泛關注。第三,結合考古發掘中具有文化發現意義的時段和節點進行直播,比如今年4月份中央電視臺直播西安鳳棲原張安世墓園的考古發掘。
記者:文化惠民是黨和政府近幾年親民政策、愛民政策的體現,也是“執政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體反映。作為文化事業一部分的考古行業該如何拉近和百姓的距離?
陳顯琪:考古學是研究歷史、探討古代社會發展演變規律的學科,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工作內容。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民生工程的內容之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考古工作服務社會的切入點之一。多年來,陜西的考古工作者在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實踐了既有利于經濟建設,又有利于文物保護的兩利原則。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為社會奉獻了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的成果,我們編寫的《留住文明》——陜西“十一五”期間基本建設考古重要發現一書就是很好的例證。
同時,考古工作也在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自覺與時俱進,2002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上,“考古學與公眾——考古知識的普及問題”成為主題,我國考古界已經開始嘗試拉近考古與公眾的距離。通過公眾考古,讓神秘的考古過程展示給群眾,讓大家享受到考古之美,進行科普的同時,人們也自覺地加入到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記者 陳艷 沙莎)
(編輯:system)